APP下载

梁老师和石门坎的孩子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18-07-18马名扬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6期
关键词:诗性支教唱歌

马名扬

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就像苔花一样,即使不被人注意,也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

201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以杨洪基、成龙为代表的数十位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唱经典诗词。其中,有位名叫梁俊的经典传唱人,他的名气虽然没有明星那么大,却在这个舞台上带着一群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展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光彩。

苔的初遇

经典传唱人梁俊之前做过很多工作,但是都没有找到一件能令自己持之以恒的事。在寻找的过程中,2013年,他和妻子周晓丹一起来到贵州石门坎乌蒙山区的苗寨支教。

梁俊和支教团队一起进入乌蒙山,苗寨里的孩子们用怯生生的目光远远地看着他们,甚至有一个孩子离他们还有50米远,只因看到从外面来了这些陌生人,就吓哭了。

梁俊了解到,当地的大花苗是苗族的一支。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为了躲避外面的战乱和欺压长期住在乌蒙山,与世隔绝。但这个地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桃花源。他们的性格中似乎有种天生的胆小和羞怯,讲的也是苗族的语言。

这里的孩子们身上都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由于条件艰苦,雨水是当地人主要的生活用水来源,由于缺水,他们很少洗澡。梁俊曾问一个孩子:“你上一次洗澡是什么时候?”孩子的回答模糊不清:“小的时候。”山上有很多跳蚤。支教的老师除了要接受孩子身上的异味,还要忍受跳蚤的侵袭。关于乌蒙山的自然环境,梁俊这样说:“如果你在那里住过,你会说‘我以后不要再去。那里很冷,雾很大,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都笼罩在不会散去的大雾之中。”梁俊刚到山里的时候,早上起来,竟然发现被子都成了湿的。

由于长年湿寒,当地人使用煤气炉取暖,这导致很多孩子经常会一氧化碳中毒。曾经有一个基金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筹集了一笔资金,改进当地人用的煤气炉,每个家庭都获赠了新的、更安全的煤气炉。但后来,并没有多少家庭继续使用新炉子,甚至有人把炉子卖了换酒喝。

当地食物也非常匮乏,他们最常吃的就是“洋芋”。除了营养问题之外,“地氟病”也损害着孩子们的健康。煤燃烧时释放的氟污染了食物和空气,使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这种病,牙齿上逐渐长出斑块。

生活条件这么艰苦,或许也是孩子们胆小羞怯性格的成因之一。而且这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大多是在城里从事建筑等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

当地还存在早婚的现象。梁俊遗憾地谈到,有一个女孩子成绩非常好,支教老师们都觉得她大有前途,可以通过读书走出苗寨,走出大山。可是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却突然离开了所有人,离开了家,也离开了老师和同学,没有人知道她去哪儿了。几天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她和旁边村寨的男生一起跑了。还有外出务工赚钱的机会也诱惑着孩子们,毕竟外出务工的话,一个月可以挣几千块钱。

摆在面前的两大难题—怎么和孩子们接近,怎么用知识去对抗这些诱惑—对梁俊来说无疑都是挑战。但这是不能逃避的、必须去面对的挑战。

了解了种种情况之后,梁俊觉得,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还迫切地需要对他们内心的关注与呵护。

“他们是特别的。”梁俊这样说。这些孩子有着天籁般纯净的歌声。“走入苗寨,听到他们唱歌,就会发现他们的歌真的非常动人。”他们在山间、村寨里,已经唱了千年的歌,歌曲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

“如果你有机会听到他们的歌,就会发现,他们的歌有一种进入人心的力量。”

虽然梁俊很想和孩子们成为朋友,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却不买账。支教老师们必须想办法,才能和孩子们接近。

梁俊的办法就是唱歌。用唱歌来学习,也用唱歌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当梁俊最开始教孩子们唱诗歌的时候,是想找一些现成的曲子。但是他发现,那些曲子听上去似乎不够悦耳,于是他就拿起吉他自己谱写。他的歌曲里没有太多的技巧,但是悠扬动听,而且他尽力把诗歌中的感情融入到旋律之中。

“很多儿歌是欢蹦乱跳的那种,但是我不想那样写。每一首诗歌里蕴含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让孩子们去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一次教孩子们唱诗歌,是在放学后的操场上。梁俊已经忘记具体是哪首诗歌,印象中似乎是《悯农》。大家随便坐着,他拿着吉他,开始拨弦。孩子们的心情平静而放松。一个个音符从梁俊的指尖流出,孩子们最开始或许还有些迟疑,但慢慢地一个个张开了口,暂时忘记了今天要做的农活儿,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羞怯,唱出了诗人想表达的话,好像自己和诗人一起回到了某个久远的时空。

梁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每个孩子每周都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演唱或者朗诵诗歌的机会。最开始,孩子们是羞怯的,可是唱完之后,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及鼓励,就获得了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诗歌有不同的偏爱,所能体会到的情感也越来越细腻深刻。年龄小的孩子唱活泼欢快的诗歌,而到了情窦初开的孩子,就喜欢唱情致婉约的宋词。伴随着一首首诗歌的优美旋律,孩子们也在一点点成长和进步。

苔的成长

在唱诗歌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语文、写作产生了兴趣。在一次写作课上,一个孩子写出了一首笨拙的诗歌,但是梁俊非常喜欢,因为那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他把那首诗歌在全班分享,孩子们自此都燃起了创作的热情。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点儿小事、任何一点儿感悟,都被他们写进诗歌里。

小宇,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他有时会旷课、撒谎,令人头痛。在一次作文课上,梁俊的要求是“思考一下什么东西是你看不见但是确实存在的,用一首诗歌来表达”。只过了5分钟,小宇就交上来一首诗歌《爱与风》。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风,就像梦一样。你想把她抱住,可她还是去了,你看不见她,她却可以穿过你。”

“雖然他很调皮,但是只要给他一定的自由度,给他发挥的空间,他也会散发出特别的光芒。”梁俊说。

小星,是班级里最不爱说话的孩子。他做事非常认真,老师布置的每一个任务,他都会很努力地按时完成。虽然刚开始读诗歌的时候,他很胆怯,但随着时间推移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一天傍晚,他坐在家门口,看到远方有灯火亮起来,看到月亮升起,心中触动,便涌出了一句诗:“明月悬空照大地,东边烟火亮点灯。”

小美,也是一个胆怯的女孩子。有一天,她帮姐姐把牛从山上赶回家,沿途看到了太阳。苗寨很少有这么好的太阳,小美很舍不得让太阳落山。但是她正伤感着,转念一想,太阳落山了,月亮会升起来,就写了这样一句诗:“雾云满天散,明月照人来。”

在写作课上,看到这样的诗句,梁俊想: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首诗歌,或许他们的诗歌不是最好的,但都是他们最真实、最自由的表达。

孩子们唱的诗歌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邀请他们来北京录制《经典咏流传》节目,演唱清代袁枚的诗歌《苔》。那些以前见到陌生人就畏惧的孩子,现在却要登上大舞台,面对灯光,面对摄像机,面对评委和观众。然而录歌的时候,却非常顺利。梁俊问主唱的女孩子小梁:“紧张吗?”小梁说:“不紧张。”“为什么不紧张呢?我都有一点儿紧张。”梁俊问。小梁的回答很简单:“因为练习了很多次。”

梁俊为孩子的回答而感动。孩子们就这样成长了。他们为了做一件事,反反复复地练习,不关注有谁、有多少人在听他们唱歌,内心平静而坦然。

“我相信,那些孩子现在的表达能力和应对人群的能力都提高了。这个是生命的提高。”

在央视华丽的舞台上,人们有时惊叹于导演的奇思妙想,有时惊叹于道具组的巧夺天工,但当梁俊和孩子们唱歌的时候,观众们发现,原来朴素也可以这么美,原来生命自然的状态就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无需那些外在的修饰与装扮。

主唱小梁的声音,就像从深山中汩汩而出的甘泉,没有受到任何世俗的污染,就那么静静地流进了每个人的心底。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与语文教育

当梁俊看到孩子们通过学习诗歌、演唱诗歌,诗歌的语言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他开始真正体会到了教育的价值。

说起来唱歌好像是在领着孩子们玩儿,但其实梁俊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样的训练都是提前规划好的。每个星期,梁俊会提前给孩子们选好不同类型的诗歌,提前公布出来教大家唱。每天的具体任务都不相同。周五是考试的日子,每个孩子都必须上台去唱或者朗诵诗歌,不仅自己班的同学老师在场,其他班的老师也会过来评分。评分是按照具体标准进行的,除了口试之外,还有笔试。一个学期积累下来,这种评分形式可以很立体地还原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找到每个孩子擅长哪方面,哪方面是弱项。

这种不同寻常的考试,是梁俊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我们想要教导孩子们些什么?想要他们在哪些方面成长?怎么让他们变得不那么胆怯?根据这些目的来制定学习和考试的计划,唱古诗和考试都是手段。”

也正因为如此,当很多人感动于孩子们的歌声时,梁俊说:“演唱这些诗歌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大于带给人们的感动。”

梁俊通过“诗性教育”的独特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在应试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第一年,梁俊授课班级的语文科目在全乡取得了第三名。第二年,诗性教育继续,孩子们的成绩提高到了全乡第一名,远远甩开其他学校。而且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非常平均,最高分和最低分差距很小,连写作也是如此。

所以,梁俊用实际成绩证明了,这样的诗性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冲突的,而且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孩子们通过诗性教育,具备了学习语文的基本素质,具备了写作、表达自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能影响孩子们一生的。

梁俊介绍,大众看到的唱歌只是一个侧面,唱诗歌只是诗性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他们还教现代诗,上话剧课,上对课,甚至上烹饪课。关于写作,他对孩子们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怎么帮助孩子们达到真实呢?这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让孩子们去体会一些情感,有情感的时候就是真实的。我通常不太给孩子们框架。那种教育是很生活化的,如果你去问我教过的那些孩子,梁老师教过你什么呢?他们说不出来,全忘完了。但是,他们会记得梁老师做过什么给他们吃,带他们去哪里玩儿,一起做了什么事。我们不能把教育和生活分开。”

梁俊想强调的是,爱与陪伴的重要性。

在爱与陪伴下、在诗歌的吟唱中,孩子们掌握了出色的表达自我的能力。梁俊开设了一个叫“童书乌蒙”的公众号,把孩子们写的文章、诗歌收集起來发布在上面,也把孩子们唱的诗歌和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所得到的一些经验、感受发布在上面,和其他人分享。他希望有更多的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读诗歌,唱诗歌,诗性教育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

不管是聊起支教故事,还是教育方面的心得,梁俊都非常谦虚。“很多教育工作者做得都很好,只是我这件事莫名其妙被大家知道了。”

梁俊想继续脚踏实地地做一些实实在在对孩子们有帮助的事情。支教回来之后,第一年整理了自己和孩子们的作品,还给孩子们出了一本书《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第二年制作唱诗歌的音频,完成之后,将以公益的形式推出。到时候,梁俊会把每首诗歌的教学任务公布出来,每位父母都可以按要求去和孩子一起完成。他也在筹备“苔基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那些盛开在角落里的、原本不起眼的生命。

即使身处角落,即使阳光不到,苔花也依然绽放,不管是否有人欣赏。

而苔花虽然微小,但如果仔细去看它,你会发现它那独特而纯粹的生命之美。

猜你喜欢

诗性支教唱歌
卷首语
警惕功利性支教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唱歌猪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不会唱歌的蝉
一只大狼想唱歌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