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的“五乐”养生

2018-07-18潘春华

家庭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赋诗元稹刘禹锡

潘春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少年时聪明好学,但身体虚弱。他27岁才中进士,踏人仕途正值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他宦海沉浮,屡遭打击和贬谪。到了中年鬓白齿掉、未老先衰,暮年更是病疾缠身、花发脱落、几乎失明。但他迎战病魔,仍享寿75岁,成为古人养生楷模。白居易的长寿之道是多方面的,后人对他的“五乐”养生法推崇备至。

养德乐尽管白居易一生坎坷,但他始终把“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作为立身处世准则,乐观处世,以德养寿。他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明,同情关心劳动人民。如他在《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写道:“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同盖洛阳城。”在忠州任上,他为了帮助百姓早日脱贫,引导大家植树造林,带领百姓种了一片又一片的桃、杏树,还特地作了一首《种桃杏》诗:“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为官期间,白居易为各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并以此修身养德,乐在其中。如在杭州修筑西湖的“白堤”,疏浚六眼井;鼓励江州百姓种茶;晚年捐出家财开凿洛阳以南的八节滩和九峭口等,受到历代人们的赞颂。

知足乐一般官吏往往难过“致仕(退休)”关,很不适应无权、年老、少俸禄的生活。而白居易58岁时就主动“致仕”,在简朴的生活中快乐地度过17年。其长寿的关键就在于心胸豁达乐观,知足常乐。他在《斋居偶作》中说:“知足安生理,悠闲乐性场。”晚年他写过一首《狂言示诸侄》诗,把自己与一般人对比,所以越比越乐:“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64岁时,他在《鉴镜喜老》诗中写道:“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谁人知……”白居易认为老是人生的积累,人生既然可恋,老年则更珍贵,所以要珍视衰老,充分利用时间享受人生的快乐,不必悲天悯“老”。

赋诗乐感事赋诗是白居易终生的乐趣,即使遇到伤心事,也以此来倾泄心中的忧愁和悲痛,求得心理平衡。白居易40岁时,母亲陈氏去世,同年长女金銮子又夭折,他“朝哭吾所亲,暮哭吾所爱”,还专门写了一首《病中哭金銮子》。61岁时儿子阿崔死了,又写了《哭阿崔》。后来好友元稹、刘禹锡相继亡故,又写诗哭元稹、哭梦得。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还写了著名的《琵琶行》一诗,通过对一个沦落江湖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内心苦闷。42岁时,他曾由朝庭大员一度赋闲,退居渭上。一般人受此打击,往往郁郁寡欢,一蹶不振。而白居易却调整心态,找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反复吟诵,并仿其体,作诗十六首以自娱。他在第九首诗中写道:“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在白居易大量诗作中,随处可见这种“心中烦恼自释怀”的经历。

交友乐白居易平生爱交友,善交友,由于他心地善良,待友诚挚,所以交的友情都很牢同。他与元稹情谊甚笃,且诗也齐名,世称“元白”;后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交往至深,故人称“刘白二狂翁”。他喜欢与朋友欢聚,或书信往来,或唱和酬答,吟诗作赋,乐在其中。他的名篇《长恨歌》,就是与王贤夫、陈鸿同游周至县仙游寺时,一起讨论后写出的。在他73岁时,还在洛阳故居香山与六位年过七旬远离世俗的文友组成“七老会”,后又加入了95岁的僧人如满和尚及百岁高龄的李元爽,号称“香山九老”。他们志趣相投,耽于清淡,饮酒赋诗,高谈阔论,不亦乐乎。白居易更是豪气不减当年,为此留下了《七老会诗》《九老图诗》等诗篇,传为千古文坛佳话。

游览乐白居易虽然失意于官场,却寄情于山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一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要尽情地游览名胜,观赏风光,以山水為乐,并轻松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兴尽下山去,如我是何人”的千古绝唱。他晚年定居洛阳,经常与刘禹锡结伴出游,相互唱和,其乐无穷。这种既开阔胸襟、和悦身心,又锻炼了体魄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及年轻态,足以垂范后世。

猜你喜欢

赋诗元稹刘禹锡
初雪
赏牡丹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醉菊
共苦的爱
元稹与灯影牛肉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