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哲学前沿课程教学目标探析
2018-07-18周来顺杜宇鹏
周来顺 杜宇鹏
摘 要:俄罗斯哲学前沿课程建设关键要抓住“前沿”性问题,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牢牢把握俄罗斯哲学教学的特殊性,并结合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理论素养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學计划,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且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教学目标对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开设俄罗斯哲学课程的高校极少,俄罗斯哲学前沿课程建设必将充满挑战。
关键词:俄罗斯哲学;前沿;目标;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24-02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与俄罗斯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渐深入,也随着“一带一路”的主张在欧亚大陆有序施行,俄罗斯语言与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俄罗斯哲学教育,学习俄罗斯哲学更能从深层体认到俄罗斯文化的特质,培养新型的俄罗斯哲学研究人才。
俄罗斯哲学在我国高校哲学专业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相关课程开设极少,甚至俄罗斯哲学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也较为模糊。在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欧美哲学仍占绝大部分比重,大多院校忽略了俄罗斯哲学课程存在的必要性,或将其附属于西方哲学课程中的一个小片段而予以简要介绍,或干脆不纳入到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当代俄罗斯哲学课程教学目标应当抓住“前沿”性的哲学问题,以文化哲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俄罗斯哲学课程教学体系。
一、抓住俄罗斯哲学中的“前沿”性问题
俄罗斯哲学课程建设当然重视以史为基、史论结合的做法,以俄罗斯哲学史的开设为基础逐步在深层次与广泛性上展开俄罗斯哲学的有关教学过程。以哲学史课程开设为基础不是对过往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表面梳理和讲授,而是要抓住现实中俄罗斯哲学问题的“前沿”内容再反身到俄罗斯哲学史中去寻求理论根基和解答,关键是形成对俄罗斯哲学的“前沿”性问题的认知。
苏联解体后,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俄罗斯已不复存在,各种哲学思潮重新活跃在俄罗斯的思想舞台上,俄罗斯哲学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俄罗斯哲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政治学)、传统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哲学)、文化哲学、“俄罗斯思想”、宗教哲学以及对苏联哲学的反思和评价[1]。在研究范围上,将苏联哲学的传统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为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学等;对苏联哲学探讨过的人的哲学、科学哲学、生态哲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等等继续加以探讨[2]。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身处社会转型困扰之中的俄罗斯,其哲学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倾向需要注意,当前俄罗斯哲学研究者往往回溯到历史之中尤其是思想史中寻找现实问题的解答并且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在绝大多数俄罗斯高校哲学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是必修课——“社会哲学”。本来“社会哲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探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或社会团体活动的一般规律,但俄罗斯的社会哲学往往把当前俄罗斯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凸显出来,从哲学史以及相关的哲学理论中寻找适切的思想资源,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哲学的社会实践性倾向明显。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哲学研究者们已不再注重构建完整的体系性哲学,他们善于将传统哲学理论解构融于对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思索着俄罗斯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当前俄罗斯哲学的“前沿”问题,是俄罗斯哲学课程建设应当引起重点关注之所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上述“前沿”问题向学生直接引出,从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中引发学生对俄罗斯哲学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实践层面的思考,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预想的学习效果。
二、由传统单纯讲授式教学转向“情境”体验式教学
传统的哲学教学大都以单纯讲授为主,最多辅以多媒体影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受教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明显。这种教学方式能将教材上的相关理论以知识体系的形式清晰讲授,至于学生能理解多少理解多深那另当别论了。而当下俄罗斯哲学教学也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亦有局限性。俄罗斯哲学如果不能从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便无从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致力于这一哲学方向的学习和研究,故而这里提倡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情境”体验式教学。
所谓“情境”这里意指预设适切的可供学生在其中以主体形式展开学习进程的教学环境,既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虚拟中的,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带入感”,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存在感”。在俄罗斯哲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设定理论背后无限广阔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知识背景的情境,需要设定和哲学理论相关联的文学艺术、民族民俗、宗教情感体验等情境,需要设定俄罗斯哲学家及其思想在场的虚拟情景。应当明确,俄罗斯哲学教学中的知识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点的存在,而是知识间互相关联又与哲学知识之外其他相应知识形式相交织的线与面的存在,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在体验与外在认知的有机融合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上述诸种教学情境设定出来了,教师与学生便可共同“沉入”其间,在广阔的思想文化视域中开展俄罗斯哲学的教学与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授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不见得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应当以课组成员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讲授。
俄罗斯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在逻辑论证和抽象推理方面要欠缺一些,但正因为这一点,需要学习者在精神体验中把握俄罗斯哲学的精髓。单纯从教师设定的理论教学“情境”中无法深刻体验俄罗斯哲学的实质所在,需要有一种现实的“带入”。一般开设俄罗斯哲学的院校或占据地域优势,如黑龙江大学;或占据语言文化优势,如北京师范大学;或占据区位经济优势,如华东师范大学。上述地区与俄罗斯间的经贸与文化往来频繁,人员交流甚广,交流层次较高,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相关研究机构都会不定期邀请俄罗斯各学科研究学者进行讲学,这是绝佳的体验教学的机会。应当为学生创造类似的机会,走出课堂,直面俄罗斯学者,从他们的讲授以及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俄罗斯哲学研究的现状和精髓,抑或聘请俄罗斯学者做兼职教授。这不是单向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过程,而是双向互动的动态体验式的学习过程。
三、培养目标设定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长久以来,哲学专业培养目标显得太过“专业”,很多人敬而远之,外国哲学专业教学更是如此,似乎研究哲学就应该从概念到概念间远离“人间烟火”,哲学与实用应当无缘。这是对哲学教育的误解,哲学本就内在于它的时代土壤之中,而当前俄罗斯哲学的时代性内涵给我们的俄罗斯哲学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以很大启示。
众所周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哲学扮演着寻找俄罗斯文化定位、民族定位、思想家位的历史角色。众多哲学流派纷纷抛出新的观点以适应俄罗斯新时代道路的选择,传统哲学重又获得新生,但其理论旨趣更多在于对现实的观照。很多哲学流派被冠以“新”的名号,比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欧亚主义、新民族主义、新社会主义、新宗教意识等不一而足,这些哲学流派在“新”上最集中的体现是更具时代性内涵了,哲学家们更深刻地思索俄罗斯命运、俄罗斯道路、俄罗斯精神等切实性问题,在俄罗斯,哲学教育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少了过往的意识形态色彩。
新时期俄罗斯哲学课程教学要引入当前俄罗斯最新的理论内容,同时注意“新思想”与传统思想的延續性,多方面深层次揭示新理论的时代性内涵,注重对新思想的理论来源、线索贯穿以及现实观照等方面应用交叉式与融合式教学。教学目标设定应当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出发,不断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应用等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俄罗斯哲学教学不是纯粹理论灌输式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更易从现实应用的视角来进行理论学习[3]。将俄罗斯哲学理论教学与俄罗斯国情结合起来,与俄罗斯文化的现代性进程结合起来,与俄罗斯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结合起来,在对现实问题的观感中寻找其理论根源的回溯。俄罗斯哲学课程教学要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实践性意味着当前俄罗斯哲学不同于传统纯粹理论哲学,而应当从实践哲学的维度去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当前,俄罗斯哲学的确面临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俄罗斯学者或陶醉于传统理论不能自拔,或干脆将哲学转为实用视其为国家政治的工具,两种理论倾向都不可取。作为俄罗斯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我们更应以客观的态度面对俄罗斯哲学理论的现实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在俄罗斯当前具体文化情境的现实背景下展开针对性的俄罗斯哲学教学。当然,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开展,必将会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融入进来,紧紧抓住教学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这一主线就能使我们的俄罗斯哲学教学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贾泽林.90年代的俄罗斯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
[2]郑忆石.从情感发泄到理性反思: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J].俄罗斯研究,2004,(3).
[3]周来顺.“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