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

2018-07-18赵君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攻击性小朋友幼儿园

赵君星

(四川文理学院 组织部,四川 达州 635000)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幼儿的成长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些幼儿在幼儿园时都曾经发生过攻击性行为,这对于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有着一些消极影响,所以有必要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对其他幼儿带来一些伤害,而且可能会对攻击者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消极影响,很多资料表明,曾经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和他人相处时会不太顺利。所以深入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概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

Bandura提出攻击行为属于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最终结果、方式、程度和目的,此外还和行为的实施者和接受者有关,因此,要分析攻击性行为时,就需要详细思考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不能单一地看待这一问题。所以,攻击性行为就是人们按照行为者和其行为表现作出的定义,而客观阐述它的内涵会存在一些难度。目前针对攻击的含义存在许多不同意见,综合来看,学者们都认为攻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有意伤害性。据此,Parke 和Slaby对攻击作出了这样的阐述“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攻击就可以视为对他人带来伤害或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这个阐述中,重点强调了攻击具有有意伤害性。很多学者都很赞同这样的说法。Brain认为攻击这一行为中包含以下因素:破坏性、故意性和厌恶性,这位学者的解释更加直接和明确。换句话说,攻击行为就是故意给别人带来伤害的举动,往往是有意的行为。而且,攻击性行为基本上会伴随着一种不满和恨意,充满了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我国大部分的学者都提出,攻击性行为属于一种对别人有伤害意图,而且不被社会允许的举动。通常形容攻击性行为的词汇就是有意伤害、后果和社会反应,攻击者的行为往往伴随着明显的伤害意图,最终是想给被攻击者带来伤害,或者是让被攻击方内心感觉到害怕。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总体来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三种特点:首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出现。幼儿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初始期。很容易在日常中突然情绪失控,状态不稳定,而且比较冲动、任性。这个时期的孩子热衷于参加集体游戏、活动,却没有基本的社交经验,不懂得怎样和别人相处,通常表现出很跋扈的形态,占有欲很强,没有分享的意识,所以很容易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随之攻击他人的行为。其次,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表征存在很大区别。每个幼儿在成长时期都可能发生过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说,男孩产生的攻击性行为要多于女孩,而相同性别身体情况、精力、性格的变通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也会有影响。此外,男孩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工具做出攻击性行为,而女孩大多使用言语攻击。最后,幼儿攻击性行为中使用肢体攻击多于言语攻击。当幼儿逐渐长大,他所发出的攻击性行为也会有所变化,具体的形式会有变通。[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往往会使得小朋友之间产生某种冲突,不能让小朋友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所以,有必要了解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各种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有效的矫正策略。

(三)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按照判断标准的不同可以对攻击行为作出相应的划分。从心理学范畴来分析,可以从五方面对攻击性行为作出分类。首先,Lagerspetz 和 Bjorkqvist 侧重于分析行为的具体形态、行为是直接发生还是间接发生,据此,可将攻击性行为划分成动作上的、语言上的以及间接产生的。其中,动作上的主要指通过身体做出的相关行为,包括抓、挠、扯、打,破坏物品等;而语言上的攻击具体指通过言语表达对他人的不满、辱骂、诋毁等等;而间接性的攻击行为是指在第三方的接触下产生的行为,例如散播谣言,产生社会影响等。其次,Crick 和 Grotpeter 分析了关系攻击的含义。[2]他们提出,关系攻击就是通过普遍的人际关系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对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出破坏性活动。间接性攻击行为似乎和关系攻击存在一些差别,但两者所谈到的内容存在很多相似性。现在学者们基本都认同将攻击性行为分成动作、言语和关系攻击。第三种分类就是Hartup W.W.按照行为发出者的目的将攻击性行为划分成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两类。其中,工具性攻击表示行为发出者要得到别人的东西、活动空间等产生的争夺、鲁莽性的攻击性举动。这类举动不是要伤害被攻击者,而是为得到一些物品或空间做出的攻击性行为。而敌意性攻击主要指针对人进行的打击性强、伤害意图明显的攻击举动。 第四种划分方式就是Dodge K.和 Coie J.D.通过分析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而将攻击划分成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表示攻击发出者没有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做出的攻击举动,具体包括抢夺物品、攻击同伴等。而反应性攻击表现为攻击者受到外界刺激和影响下产生的攻击举动,这样的行为基本上伴随着攻击者的恼怒、生气、丧失理智的行为状态。第五种划分方式就是Barratt等学者从医学的层面把攻击性行为分成需要就医的、有计划性的和临时产生的。需要就医的就是代表攻击者具有某种精神疾病;有计划性的就是指攻击性行为属于工具性的反应,就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已经做过相关的规划,最终要达到某种效果的行为;临时产生的就是指未经计划,偶然做出的行为,这可能与攻击行为发出者自身的性格有关,往往是属于易冲动、情绪易变类的人产生的攻击性举动。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心理失调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谈到一种在幼儿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的一种和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行为失调现象。行为失调主要指攻击发出者对人和动物产生的伤害、造成财物的损失、违反社会规范等举动。根据行为发生者年龄的差别,可以将行为失调划分成幼儿期产生的行为和青少年时期产生的行为。幼儿期通常是指在10岁之前出现的行为失调,一般都是伴随着行动上的攻击性举动,而且这种行为很容易一直延续到青年时期或者更长时间。青少年期产生的行为失调主要指行为在10岁之前没有出现,在之后产生的行为。[3]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3个年龄班的6个班级进行了研究调查,最终回收问卷有357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此次调查主要由幼儿的家长作为问卷主体,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做了分析。最终问卷的结果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诱因来自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下面就具体的原因作出分析。

(一)生理和心理因素

正常的幼儿左右脑是呈现均衡性的,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发现,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左右脑并没有处于均衡的状态,这也是从神经心理学上做出的科学解释。如果幼儿的父母神经系统比常人更加兴奋,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激动的感情,那么有可能这样的生理特征会随着基因延续下去,传递给幼儿。例如,如果父母有抑郁症,那么幼儿也可能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这些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或多或少都将带来一些影响。幼儿基本上不具有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整体行为很肆意,不会考虑后果,对于分享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幼儿很可能有一些攻击性的表现。[4]

(二)家庭因素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被父母和祖辈视为掌上明珠,特别是受到祖辈的溺爱,很容易形成任性、刁蛮、放肆的性格,每当不顺心的时候就会通过扔东西、发脾气来解决。这也就属于一种攻击性行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和陪伴者。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从小就给与他们过度的关注和压力。这样很可能使得幼儿生出一种反叛的心理,同时使得一些幼儿在幼儿园中,和小朋友相处时,不会忍让,总是以蛮横的态度去面对小伙伴,并时常会出现争抢小朋友玩具、零食等类似的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所占比例情绪强度、内外向程度、活动量、精力体力5%嫉妒心、报复心、领导欲、竞争心10%合作能力、注意力及遵守规则的情况15%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教师对幼儿的评价15%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同伴关系及父母的文化程度10%大众传播的影响、环境的影响45%

通过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有45%的家长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受到大众传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有30%的家长认为是孩子自己的性格、心理活动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另有25%的家长认为孩子和其他人的关系、家庭因素而使得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综上所述,在调查的家长中,大部分都认为是遗传因素和外界的影响使得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少数家长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因素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三)幼儿园因素

目前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幼儿园中。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幼儿老师的教育能力、方法、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都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带来某些影响。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在幼儿园中,很多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幼儿对于物品和空间的争抢。而幼儿园中所能提供的空间和物品是有限的,所以,幼儿为了争抢这些仅有的物品就会互相攻击,甚至大打出手。此外,很多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待幼儿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耐心,一旦幼儿犯了错误,只会一味的批评、责骂,不会用温柔、缓和的语气去教导幼儿。长此以往,幼儿得不到关心和鼓励,难免会形成自卑的心理,而且不能与他人合理共处,很容易形成一些偏激的想法,逐渐演变为带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

影响因素所占比例玩具数量、活动空间、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亲子关系15%精力体力、情绪强度、活动量10%领导欲、竞争心、报复心5%注意力、遵守规则情况、合作能力10%对同伴的态度、父母的文化水平、同伴关系10%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父母对攻击的态度20%父母对幼儿需求的满足程度、幼儿对攻击榜样的模仿程度15%父母对幼儿的惩罚情况15%

分析上表的数据可知,有30%的幼儿园老师认为父母与幼儿的关系将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很大影响,有25%的幼儿园老师认为幼儿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将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另有45%的幼儿园老师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幼儿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存在某种联系。综上所述,幼儿园老师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认识和家长们基本一致,只有少数老师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完全与幼儿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亲子关系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此外,一些幼儿园老师在和幼儿接触中发现,在幼儿园中主要的攻击性行为就是争夺玩具,争抢游戏中的角色,谩骂小朋友等,还有一些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做出的攻击性行为。

(四)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幼儿生长的社区环境很差,社区中总有一些有打架斗殴现象,这些会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对外界的认识,也会使得幼儿模仿类似的举动。现在,新媒体无孔不入。特别是运用手机作为娱乐手段的现象越来越多,很多幼儿都会通过手机观看一些影视作品,动画片等。而手机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视频,幼儿观看这些,并不知道其好坏,很容易对其中的攻击内容进行模仿和学习,从而影响其实际的举止。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帮助幼儿转移情绪

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刚刚发展,还十分稚嫩,无法承受许多压力和外界的刺激。不能及时消解很多负面影响,但由于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大,要善于把握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了解其内心想法,做出妥善的处理。当发现幼儿有攻击性倾向时,作为父母或者老师要正确引导幼儿释放自己的情绪,避免采用一些攻击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帮助幼儿认识到各种情绪的特点和影响,直面各种过激情绪的表现,要教导幼儿怎样适度解放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和幼儿一起运动、唱歌、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和幼儿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他们感到委屈或者不满的原因。然后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发泄型的游戏,如打沙包、练习拳击等,引领幼儿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散发出来,也就不会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幼儿克服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很多攻击性行为都会发生在其被排斥的阶段,他们会对他人有厌恶感。所以,在幼儿园中,教师们要善于发掘幼儿的变化,及时给与幼儿鼓励和帮助,让幼儿感到温暖和快乐,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就能让幼儿感觉到被夸赞的幸福,就会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此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多鼓励他们结交朋友,和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和交流,逐渐突显幼儿的优点,淡化他们的缺点。

有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当小朋友和他产生争执时,由于表达不清楚,就容易产生肢体摩擦,对其他小朋友做出不友好的举动。在幼儿园中,经常有小朋友一说不清楚就会动手打其他小朋友的现象,甚至会抢夺别人的玩具,撕扯别人的衣服。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很容易就会通过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就会更倾向于通过语言和其他人交流,这就使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相对会变少。作为幼儿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让幼儿学会运用语言解决问题。当幼儿有所进步,就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幼儿明确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以后就会更偏向于用言语处理事情。

(三)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注重父母榜样示范

幼儿的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杜绝一味溺爱幼儿,对于幼儿的要求不能全盘接受,要适当拒绝幼儿的无理需求,过度宠爱只会使得孩子形成任性、专横的性格,无法和他人分享一些事物。所以,父辈和祖辈要不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乐于分享的特性。很多家长给与孩子过多的压力和严苛的要求,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这就使得幼儿没有信心,做事情畏手畏脚。所以,家长们要学习科学合理的教养方法,对于幼儿要多加鼓励,当幼儿有所进步时,要及时说一些鼓励的言语,不能只是批评和责骂,善于找寻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当发现幼儿有一些攻击性举动时,父母不能任其发展,要对幼儿具备充分的耐心,通过讲道理让幼儿明白自己做错的地方,避免幼儿采用攻击性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另外,父母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与人相处和处理事情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带给幼儿消极的影响。

(四)完善幼儿教育环境,强化幼师队伍建设

幼儿园里面的幼儿人数很多,空间有限,所以幼儿的生存环境很狭小,所以容易造成一些小矛盾所以,幼儿园的老师在设置环境、摆放材料和工具时,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享受到同样的待遇,平等的享有一些空间和资源。当开展一些小游戏或活动时,可以通过分组的模式,让幼儿们同时开展活动,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教学工具,就能避免产生很多攻击性行为。目前我国幼儿园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要不断优化幼教老师的队伍,提高老师的教学技巧、专业能力,同时要具备对教学工作的热爱,爱护幼儿,给与幼儿充分的尊重和爱护,并且不断进行培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

(五)幼儿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有些小孩儿的性格比较怯懦,遇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她,也不敢还手。有的家长就教导孩子“别人怎么打你,你就怎么打他”。这样就给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行为。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作为父母,要多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从而分析孩子的心理和变化。而教师在幼儿的成长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几乎是除了父母陪伴幼儿时间最长的人,所以也更熟悉孩子行为表现情况。因此,教师要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一些攻击性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将幼儿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而家长要按照教师的反馈,在家里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正确指导,并监督幼儿,避免作出攻击性行为。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幼儿明白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此外,家长和教师也要一起商讨出实用性强的方法,帮助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出。教师和家长合力教育幼儿,才能尽早帮助幼儿用正确的方式和其他人相处。也能引导幼儿正确把控自己的情绪,用友好的方式和别人交流、共处。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转变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六)消除社会因素的多种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幼儿生活也带来很多影响,各种电子产品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但目前网络中充斥着一些暴力、血腥的内容,这些都不适合幼儿观看,会给幼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也可能对促使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所以,父母要限制幼儿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选择适合幼儿观看的视频或游戏。多播放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内容。[4]幼儿园的教师也要善于选择影视作品,例如选择一些关于爱、分享和合作类型的作品,对幼儿带来积极影响,帮助其茁壮成长。

结 语

幼儿时期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关键作用。每个幼儿的性格、生理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要经历一个过程。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树立正确的认知,然后剖析这种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有效手段逐渐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猜你喜欢

攻击性小朋友幼儿园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我爱幼儿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