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能力提升技术路径探析
——以高校普通话教学为视角
2018-07-18加晓昕
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达州 635000)
教学是一个教授者和学习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不认清教学对象,教学就无法因材施教。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人的大脑中有语言装置,在8岁以前学习到的语言是母语,8岁以后的语言是第二语言。虽然语言装置至今尚未找到生理解剖学上的支撑,但众多案例已经表明,8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本文探讨的普通话教学仅针对汉语母语者的普通话教学,这是母语的教学。本文不涉及针对非汉语母语的学生普通话教学,这已经是第二语言教学,汉语习得教学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笔者在高校工作二十余年,普通话教学也有15年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在努力探索,力求找到普通话教学的要义。纵观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和理论与实践是脱离的。虽然大部分普通话教师普通话过了一乙,其语感较好,但非语言学专业。因此,普通话教学常常只是感性的示范和模仿,因此普通话教学情况并不理想。四川文理学院是一个四川的二本高校,一些师范生(绝大部分是四川方言区的学生)有普通话课程,一般是一周二学时,开设为大一一年。学生进校时,10%的学生接近二甲水平,70%系二乙中低分段,20%系三甲水平。大一普通话专业课程开设,学生学习后效果非常有限,进步不大,经过期末考试测试,水平基本维持在原貌。经过四年的努力,过二甲的学生仅占60%,其余学生仍在三甲、二乙的状态。究竟如何进行普通话教学?我想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这首先得厘清观念,认识到普通话及普通话教学的本质。然后根据国家语委等相关机构对普通话认定标准等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力图让教学具有科学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文章对当今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一、普通话是方言的精良样态,承载汉民族大文化
普通话,即普及通行之语言。我国地域广大辽阔,时有南北、地有古今。各地由于地貌的阻隔,逐渐形成了各种地域方言。任何国家都有一种标准音作为国语语音,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符号形象,其产生是历史的要求。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的发展要求语言的统一性,各地沟通交流需要一个语言中轴,各种语言可以相互靠近,形成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其实是各类方言的精良状态。因此,普通话的形成也势在必行。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要求推广普通话,并对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普通话是一种精良的方音样态。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据此,我们可以说,普通话其实只是方言的一种,北京话音系中的滦平话。该方言是清朝高级贵族群体在该区域纷纷建立“口外庄田”,他们相对集中,与外界隔断。该区域的贵族学习汉语的典籍韵律,去掉北京胡同老百姓的语音习惯,重新创造了一种语速、韵味、气息等方面有独特讲究、音律美感、发声科学的一种方言语音,音质高雅富有美感。滦平方言通过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区别北京胡同音的新的语音样态。
普通话具有精良的语法词汇样态。岁月流逝,经过历史变迁,滦平音走过清代,走过民国、新中国建设时期,难免在词汇上出现新的变化。普通话再次进行改良,省去了滦平方言土语,语法规范也进行了限制约束。普通话是方言的一种精良样态,因此普通话极具美感。
普通话是各类方言的语言中轴。当然普通话以北京话(滦平语音)为标准语音,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符合语言中轴的特点。我们知道语言有经济性原则,北京话刚好处在中间状态,它的复杂程度低于广东话等方言(广东话一些方言声调有十余个),但它的音素多于四川话等方言(四川话缺乏鼻边、平翘、鼻韵等)。
普通话载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脉。普通话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典范的白话文著作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心理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视野和大精神内涵。因此,普通话无论从语音还是其承载的精神上,都是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脉。
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是体用关系。至此,我们可以说,方言是一个人生来的母语,普通话则是方言基础之上修正、调整的语言样态。没有众多方言的相互比较,就没有普通话这个标准语音状态。因此,普通话与方言在产生上有时间的先后关系。如果方言为体,那么普通话则为用。普通话实际是用方言的语音中轴,也即是用最精良的方言语音表达汉民族共同的书面语。普通话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国家形象,它有取之不竭的语言资源,我们源远流长的汉民族文化都是其源泉。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普通话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广普通话也越来越重要。方言承载了一个地域人们的精神样态、心理及文化,推广普通话不是要去彻底推翻方言,而是与方言同时并驾发展,既有大中华的民族心理,也有小地域内的民情文化的承载。由于普通话推行得力,普通话在我国大江南北,无论贤达高知还是妇孺乡民,基本都能识别普通话,也能尝试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虽然他们口中的普通话良莠不齐,但都力图靠近普通话这根语言中轴,由于属于同一语言,人们基本是能够理解的。2014年是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17周年。李卫红说:“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二、国家普测考试反观普通话,教学有工具性特征
(一)普通话诸要素教学解析
既然普通话是方言的中轴,因此,普通话的大多数音素和方言是一致的。根据语言发展规律,语言发展变化的诸要素的进度中,变化最快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最后是语法。语言发展中,地域的南北和历史的先后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因此,普通话教学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最后是语法。又因为普通话本身具有汉民族的大文化视野和民族精神,在书面语和传媒平台上都能耳濡目染,因此,普通话教学的词汇和语法更不是难点,普通话教学应重在话,即音上。普通话首先是“话”的一种,话就必须能够交流,既要语音准确,也要语流畅达,能表情达意。因此,普通话作为口头语言,表现在时间的链条上,它有四大要素不可回避:语音、词汇、语法、语流。而词汇、语法与方言相异之处不是重点,在教学课时安排中,占十分之一的课时足够。如何规范地吐字发声和畅达表达才是普通话教学的重点。
(二)普通话教学的性质探讨
根据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多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或者专业理论为主,实践课程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前者检验的是知识的掌握,后者检验的是技能的掌握。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制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国性考试类型,这无疑对全社会普通话评价起到了引导作用,也界定了普通话教学的性质。根据国家语委全国通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可知,普通话测试包括四大部分:字(100个,10分)、词(100个音节,20分)、朗读作品(400字符,30分)、说话(40分)。前两题扣分项为:错误、缺陷、超时;朗读扣分项为:错误、缺陷(声韵母系统缺陷、语调偏误)、语流(停留不当、流畅度)、超时;说话扣分项为:语音标准(错误、缺陷等)、语法词汇、自然流畅、时间不足。从上述扣分项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水平只在于测试普通话的准确程度和语言的流畅程度。错误和缺陷是检测普通话语音准确度,而时间超时或不足均是测试普通话的流畅度。
从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出:现在全民的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水平考试,仅仅将普通话课程定位于技术技能达标的实践性课程。普通话只是人们一种交流的工具,准确、流畅即可。这种“工具论”的观念在中职高职和本专科院校较为流行,大部分人学习普通话的终极目的就是能通过普测级别考核。
实践课程教学有两种类型:一是先理论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二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其重在模仿,重复。普通话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上课会涉及部分理论,但常常只是一带而过,并未对理论深究。由于学习者口腔状态不一样,音色各异,更多是一种感性的师徒传承方式教学。这类教学旨在培养语感,巩固语言习惯,既而达到提高的目的,但由于学习者早已过了语言学习最佳时间(0-8岁),学习效果并不明显。
三、“工具论”普通话教学规律,应在三个层面致力
(一)母语教学,应致力异素的教学
普通话和方言一样,它们属于共同的语言体系,是属于每个学习者的母语的一个变体。既然和母语是异体同质,普通话教学中,应该做到保留相同的,只针对相异之处进行教学。
比如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相比,四川方言显得简单,它缺失了翘舌声母、鼻边音、和鼻韵,那么只需要补足这些语音就可以了。个别小方言区存在hf是同一音位的现象,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区分,记住其中之一,比如h,f自然就区分了。当然,四川话还存在缺少轻声、轻重格式等情况。只需要就某一类问题,单独告知,剩下知识性的东西只需要触类旁通即可。
我们发现方言和普通话区别主要存在三个方面:调值不一样;声韵母多余、缺失或偏误;归韵不清晰。任何行为都必须有主有次,如果教学中主次不分,全面施力,结果会不得力,让学生迷惑。那么普通话教学中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当属调值,其次是声韵母偏误,最后才是归韵问题。当然剩下的诸如轻声、儿化、啊的变调及轻重格式等属于知识性的内容,学生记忆要求远大于教师教学要求。
(二)技能教学,应追求教学科学性
既然普通话水平教学是实践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语言规范,语音准确。何谓准确?准确的评价是有标准的,而非模糊状态。因此普通话教学应追求其科学性,精确性。每个人音色不尽相同,发音位置不尽相同,“在交际中只要大家认为是同一个音,就没有必要继续往下分”,[2]43-46根据语音的社会性将其归于一类音,语音具有模糊性。如何科学准确,没有一个参照系统和刻度,是不行的。在普通话每一个音节中,包括三个要素:声母、韵母、调值。声母一般都包括一个阻碍和解除阻碍的过程,声母问题只要找准位置一般就能轻松解决。我们常说南腔北调、字正腔圆、 唱歌跑调等。调是一个音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腔自然就是韵母了。一个音节中的调和腔至关重要。四川方言是官话,因此韵母和普通话差别不大,如果解决了调的问题,普通话语音面貌就会发生根本逆转。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如果三分之一的时间纠正调值,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二甲过关率可达80%。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调值、韵母的教学呢?我们还是得从理论入手,用理论指导实践。
第一,声母找准位置,精准阻碍。声母一般存在的问题是多余、缺失或偏误。声母作为字头,包括成阻、持阻和除阻三个过程,是简短而精准的,只要按照舌和唇之间的位置就可。纵观各类方言,声母基本和普通话一致,个别音位与普通话有出入,声母多余可以抛弃,比如四川话存在NG这个声母。声母缺失和偏误者,只需要找准唇、舌成阻位置,根据其除阻方式进行即可。
第二,调值找准高度,形象发声。我们知道,普通话有四声调,根据五度标音法,我们的调值分别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我们知道声调是一个音节高低的变化,高低和声带的振动频率有关系。“同一个人声音高低不同,是由于人类有控制声带松紧和声带震动范围大小的能力”。[2]55这四个声调如何形象、科学地表达呢?万物共相,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这个数值对应的状态。我们有这样的习惯,当声音走高时,我们的气息也会走高。因此,在教授课程时,可以告诉学生,控制气息。比如发阴平,可以想象把气息提到头顶以上天花板处(天花板已经是最高了),从5到5,是一条水平线,因此声音必须保持平衡,不可突然高或者低。同样阳平,可以想象把气提到了头顶,打到天花板处,一定要上扬,不可半途就结束。上声则是将气落到肚脐(2),再下(1),再上来(4),整个过程像拍球的感觉(当然关于上声是否是214调,现在仍有争论,因此,我们授课中,没有完全要求学生一定要提到4的高度)。而51则是把气息提高到天花板,一下掉至无声,不可再返回。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突然被惊吓的感觉,突然提气,然后发出a(51)的感觉。在发音的过程中,根据两点确定一线的原理,阴平、阳平、去声均由两个数值决定,因此得保持平的状态。
第三,韵母读准图形,理性归位。我们知道,声母是辅音,是摩擦产生的。韵母是元音,是声带震动而成,其差异主要在于口腔形状各异所致。而口腔的形状主要由口腔大小(舌位高低)、唇形的圆展、舌位的前后共同构成。
这个图看起来很难,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文字表述,就非常清楚了。
上述排列最直观的可看出开口度的变化:开口度最大就一个a,设为1,开口度次大的是ê,为2/3,开口度较小的为oe,为1/3,开口度最小的是iuü,几乎为0。由此我们可以知,ai发音是口型由最大到最小,uo的发音口型就是由最小到较大的过程,这个动程就是归韵。 上述红色字母部分是圆唇音,其余皆是展音。那么,uei的发音我们可以判断,其嘴型由圆到不圆,开口由小到次大到最小。只要注意了口型的大小和唇的圆展,一个韵母的归韵基本就完成了。由于普通话也是母语,因此关于舌位的前后在一般的方言区内都没有问题,何况根据普通话的发音审美要求:前音后发、后音前发,更不可以拘泥于舌位的前后。至于-i(zi ci si )、-i (zhi chi shi ri )和卷舌音er ,它们区别性特征强,不与其他韵母组合成复韵母,进行单独指导即可。至于鼻韵母则也按照单韵母和声母的发音位置,依次在时间链条上进行发音归位则可。作为技能实践课程,在相关理论和标准的指导下,将这些理论化为实践指导的有力工具,根据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进行有重点、有主次的教学,效果相当显著的。
(三)话语教学,应坚持破立营造语境
字音准确还不能达到语流,语言只有在交际中才能实现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如何让学生脱口说普通话,同时又能脱离方音方言表达的干扰?这里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普通话书面作品阅读的问题,一个是普通话口语表达的问题。我认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建立在前者语言能力基础之上的。由于方言和普通话有极大的相似性,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各种方言式的普通话,我们选择有破有立的普通话教学方式。先进行普通话书面作品阅读,养成良好的语音面貌,在书面阅读中,我们选择先彻底推翻方音表达,按词读准每一个字音。既然是按词读,就会出现很多气口,语流会出现顿结的情况,但这恰恰是抛弃方音语流的方法。当学生做到字音准确、表达无误时,我们再要求学生按照说话的方式,把每一句话读好。这个时候,字音的准确已经根深蒂固地植根与学生的大脑中,再与几十年的说话习惯结合,很快学生就能找到语流的感觉。普通话口语表达,我们会让学生在较大书面语阅读量的基础上,进行语境模拟,营造一定情景进行对话。当然,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和信心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能开口说话,语言交际中,我们仍要求学生“装腔作势”,先破除习惯,然后形成新的串习,从而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四、普通话教学及普测现状反思,认清本质力求改革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普通话是精良的方言模态,是最优化的语音、语汇、语义系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气脉。因此,普通话课程绝对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学科。 普通话教学课程,不仅是求真的工具,也是表达人文情怀的工具,更是文化素养的课程。普通话教学不仅是面对语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应该追求语音如何美好和教学过程对语言之美的感受。滦平话之所以是普通话是因为其韵、词、发音均是优良、优美的。如何找到普通话最好的发音位置,状态,如何处理和普通话相关的情感、声音和气息都应该是普通话教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说语音的准确是地,那么优美的普通话才是楼,才是普通话這种蕴含大民族视野和精神的语言的旨归。
普通话教学应该具有三个层次:一是教学的科学性;二是教学的人文性;三是教学的艺术性。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审美的三个层面即真、善、美,只有这样,普通话教学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一,普通话教学应注重人文性。前边已经分析了如何适应普通话水平测试,追求字音准确的科学教学阶段,实现普通话的工具性。普通话准确与否一定程度上是普通话教学追求的重要评教指标。但这并不是普通话学习的全部。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还应有追求普通话教学善的阶段,追求普通话教学的人文教学,实现普通话的人文性,促成学生精神的成长。实现普通话的文化视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作为主体的自觉性”,“使学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3]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将古典诗词、现代诗词及小说、小品等各种文本形式和六十篇经典测试作品作为学生的经典范文。学以致用,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4]比如,模拟一次演讲或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老师对其语音面貌、语言运用等进行指导,这无疑既锻炼学生普通话表达的能力,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培训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深厚的情感。
第二,普通话教学应注重艺术性。作为我国最精良的一种语言模态,它与方言齐驱,它高于方言。它承载着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脉。因此普通话不仅是一种日常交流的习俗之音,而是精良典丽的雅言。因此对它的教学更应该注意其情声气的结合。“气者,声之帅也”“只有声带发出声音是不够的,嗓音之所以富有弹性、耐久,是与源源不断地供给声带的气流有直接关系”。[5]当语言没有足够和充沛的气息支撑,这样的声音缺乏变化。教学中,应首先注意气息,找到丹田,锻炼气息、控制气息是普通话教学首要之举。当声母、韵母、调值找到了科学精准的位置和刻度后,我们如何实现音节的美感呢?当然在气息的基础上,唇舌口部操的练习,至关重要。如何实现字音的圆润呢?在气息的基础上,口腔实现提打挺松,所有的音都位居软硬腭交界处无限靠近a音的感觉,即可以实现前音后发、后音前发,宽音窄发、窄音宽发。至于,情感的运用,在普通话教学的人文性阶段,我们逐步培养学生各类情感,体悟万物同体的受识。在 这个阶段,通过备稿,根据内三外四的原则去处理稿件,用真性真情去表达。当然,普通话教学中,还必须对学生的表情、形体、手势进行规范和训练,让学生能够艺术性地表达普通话。
至此,我们回头来看我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既然是水平测试,那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规范的层面。否则,普通话水平测试就应该更名为“普通话规范测试”。因此,建议普通话测试应该再注入人文测试内容和艺术测试内容,这几个要素综合一起,才能涵盖普通话的内涵。当然,我们仅仅从现在的测试内容来看,普通话规范测试层面仍有一些漏洞,第二题测试词语朗读,扣分项只有错误、偏误、超时三项。以四川话为例,普通话一般是中重格式,但四川话是重中格式。其字音一个略短略轻,但语音发音完整,不存在错误偏误。其格式明显不对,但在词汇题型中无法扣分。朗读中亦如此,无法扣分。所幸,说话题型中,可以方音语调扣分。因此,建议该测试中,词汇测试部分应涉及普通话轻重格式的考察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