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初探

2018-07-18江门市教育技术与装备中心郑霞辉邓泳诗

师道(教研) 2018年8期
关键词:江门市可视化微课

文/江门市教育技术与装备中心 李 科 郑霞辉 邓泳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经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中,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正好符合听障学生的缺陷补偿的需求,但适于听障学生的微课资源不多。因此,探索开发面向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课程”的配套微课资源很有必要。把这些资源合理运用于听障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一方面可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沟通与交往的能力,另一方面可减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移动学习、大数据、云平台、智慧教育等信息化浪潮下的新时期,如何将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一、微课和可视化学习的定义

微课,其雏形是视频课例片断,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与特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一春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本文中微课是按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 《微课技术标准V1.0》的定义,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具有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与非线性等特征。呈现的是学习形式碎片化、学习内容可视化、学习形态结构化、学习方式非线性。

《微课技术标准V1.0》还定义了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信息数据转换成图形、图像或动画等媒介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将抽象的事物、过程变成图形、图像或动画等形象化的表示。可视化学习是指通过可视化教学工具(一般包括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等)开展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这是一种更为侧重直观而生动的教育方式,将较为抽象的数据、信息或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具象化、形象化和视觉表达形式,利用人类感知觉快速识别自然属性,使较为抽象的数据、信息或知识、技能更易懂、更易解读和理解。因此,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学生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

二、可视化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问题

1.特殊教育可视化微课资源稀缺

特殊教育学生类别分为七类,分别是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和多重障碍等,目前特殊教育范畴内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比较稀缺,画面精良、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而适于特殊教育微课资源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均是以单个方式呈现,各个微课资源之间没有内存联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列,看了上集没有下集,很多微课资源展现形式较为单一,并没有从特殊教育学生的缺陷需要出发,设计、制作出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补偿性微课资源。

2.可视化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意识薄弱

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缺乏有力的版权保护措施,部分学校或微课资源的建设者担忧发生知识产权的问题,而且可视化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意识薄弱,对于某些原创性的资料采取限制措施,导致各自购买或搭建的微课资源变成信息的孤岛,难于在区域内共建、整合、推广和使用。

3.可视化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匮乏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建立微课平台,缺乏有效的可视化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区域内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各自建设,许多老师制作微课的技术有限,制作出来的微课质量不高,主要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造成微课资源没有系统性、内容不完整,不便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和学。

三、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图1 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要将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落到实处,达成更好地服务全市、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教与学的目标,我们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江门市特殊学校联盟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主要包括“组建联盟、规范标准、开发流程、应用推广”,充分发挥联盟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有效地推进面向听障学生的“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

1.组建联盟

江门市教育技术与装备中心联合该市境内6所特殊教育学校,以江门市“邑微课平台”为依托,组织成立面向听障学生的“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学校联盟。其中江门市教育技术与装备中心主要负责课程建设的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课程建设联盟学校之间的关系,设计开发基于可视化学习的“邑微课平台”,以及可视化微课资源制作的技术支撑。江门市启智学校作为牵头学校,负责课程的现状调查、资料收集、课程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学应用、反馈评价等。其他特殊教育学校根据自身学校和区域特色提供课程相关视频、图片、教学设计等素材,共建共享“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省内外其他学校可通过可视化学习平台共享“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并可以对微课提出评价、反馈意见。

图2 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主体

2.规范标准

为确保面向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全过程的高效、优质和规范,课程建设联盟还建立相关的监督、考核、激励和保障机制,制定了课程资源建设、共享、优化的基本原则,从不同的层面对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进行了规范,包括对联盟学校师资团队的组成及建设,微课资源建设的时间、内容、形式等,微课资源的设计原则、技术标准、开发流程等,微课资源的验收标准、评价指标、共享方式、知识产权等。并通过定期举行专题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对联盟学校教师开展微课设计、制作技术、平台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扫清教师开发微课的技术障碍。

3.开发流程

微课的制作是面向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最为重要的环节,建设联盟在深入研究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大纲要求、内容体系、资源结构后,确定“沟通与交往”课程整体规划和建设体系,包括各章节内容、知识谱系、教学目标、呈现方式等,然后规定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制作流程,主要经过节点选择、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应用推广和反思评价等环节,最后开发出适合听障学生的系列化、完整化、优质化的“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

图3 教师微课制作主要流程

4.应用推广

建设联盟还建立起对面向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共享推广、应用机制,为江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乃至全省、全国特教同行分享应用优质微课资源,是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江门市教育技术与装备中心通过组织各种应用活动,如优质课展评、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制作比赛等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的普通用、经常用、高效用。联盟学校之间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的学习、评课、研讨、校本研修等活动,把这些资源合理运用于听障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一方面可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减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的负担。

四、结语

目前,我们发布的基于可视化学习的“沟通与交往”微课资源,为听障学生构建补偿性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听障学生自主、轻松、高效学习,填补特殊教育领域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课程微课资源的空白。总结和提炼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模式,以期为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新方法、新形态,以及中小学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江门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推动江门教育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江门市可视化微课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阳光路上歌声扬
——广东省江门市老干部大学校歌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江门市氨氮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应用现状浅析
大白兔奶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