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Meta分析
2018-07-18罗和川
罗和川,杨 全,向 波,刘 丹,杨 雪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放射科,重庆 40216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人体大动脉及中动脉的慢性疾病,斑块破损、脱落可阻塞血管,并造成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1-2]。脑卒中一直以来均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其主要发病原因之一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损、脱落[3-4]。目前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主要可分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两类,其中DSA是检测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仅能显示管腔狭窄程度,并不能提示斑块稳定性,临床急需可较为有效地在体识别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5]。MRI技术具有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及无创成像等优点[6]。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循证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根据Cochrane协作网中所推荐的筛选与诊断试验方法组中关于诊断试验性研究的纳入标准,并与本研究的相关特点结合,制定纳入文献的相关标准:①2017年10月前发表的中文或英文文献;②研究目的为评价MRI对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成分诊断的准确性;③研究对象均有相应临床症状并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④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MR及病理学检查;⑤文献类型为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⑥研究中可直接或间接获得MRI及相应病理学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的诊断数据。排除标准:①非中文及英文的文献;②研究中包含颈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③研究对象未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未获病理学检查;④研究中不能同时获得相应MRI及病理学检查对斑块主要成分(脂质核心及钙化)的诊断数据;⑤文摘、述评、讲座及综述类文献;⑥动物实验。
1.2 文献检索 英文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Medline,英文检索词为:“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agnetic Resonance”“MRI”“MR”“Carotid Arteries”“Atherosclerotic Plaque”。中文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磁共振成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动脉粥样硬化”。发表时间为2017年10月前。为减少漏查率,结合计算机检索的同时进行手工检索阅读文献相应的引用文献。
1.3 资料提取 提取资料信息包含:第一作者、文献发表年、病例数、MRI仪器生产厂商、场强、成像序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斑块主要成分(脂质核心及钙化)及不同成分斑块诊断信息(MRI及病理学诊断)。资料不全时与原文作者联系,如仍不能获知信息,则舍弃文献。
1.4 质量评价 由2名医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QUADAS)标准[7],对相应纳入文献单独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其研究信息,意见不一致时请第3名医师共同参与讨论。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采用χ2检验,并计算其相应P值和I2值。以χ2检验P<0.1且I2>50%为异质性明显,反之则为不明显,根据相应异质性检验的结果选用效应模型[8],对异质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同质者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及钙化成分的95%CI、比值比(odds ratio, OR)、相应的Z值及P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应用森林图及漏斗图描述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查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991篇,排除重复及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后筛选获得文献24篇;进一步阅读全文,结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剔除综述2篇、无法获得相关斑块数据13篇、包含颈动脉以外其他动脉1篇、金标准非病理学检查且为动物实验1篇,最终纳入7篇文献。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估 最终纳入的7篇文献[9-15]中,包括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4篇,共含病例230例(813个颈动脉斑块)。其中6篇文献[9-11,13-15]的QUADAS质量等级为B级,1篇文献[12]质量等级为C级。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估结果资料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7篇文献中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I2=0,P=0.68)及脂质核心(I2=0,P=0.58)成分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纳入文献的异质性不明显,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MRI识别斑块中钙化与脂质核心成分相应的森林图及漏斗图见图1~4,以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及脂质核心成分的判断结果均与病理学金标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OR=0.85,95%CI(0.64,1.11),其相应Z值为1.19,P值为0.23;脂质核心:OR=1.01,95%CI(0.80,1.27),其相应的Z值为0.06,P值为0.9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具有较长潜伏期,目前大部分脑血管意外均由于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易损斑块破裂、脱落所致[16-17]。斑块破裂与其易损斑块复杂的组织学特征有关:易损斑块通常由大的脂质坏死细胞核及新生血管组成,而稳定斑块主要由钙化及纤维成分所组成[18-19],即脂质核心及钙化为区分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重要成分,而判定斑块稳定性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MRI技术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重要检查方式之一,在监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变化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2]。
表1 7篇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估结果
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包括以脂质核心、钙化、纤维帽、血栓等成分为主的所有斑块;—:未提及
本研究系统检索2017年10月前发表的关于MR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与钙化成分识别及相应病理学检验的中英文文献,并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相应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230例患者的813个颈动脉斑块,发现MRI识别斑块钙化及脂质核心成分的异质性较小,森林图显示代表效应合并区间估值的“菱形”与无效线相互交叉,表明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定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本研究中相应漏斗图显示,MRI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及脂质核心成分存在一定发表偏倚,可能原因包括:①虽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文献检索,但初步检索到的文献中多数因仅对脂质核心或钙化中的一种进行检测、未能同时获得2种成分的MRI及病理学检查信息而被排除,最终纳入文献较少,因而不能排除潜在偏倚可能;②纳入文献语种均为中文及英文,未查其他语种文献,可能存在检索偏倚;③各研究中MRI生产厂商及场强不尽相同,可能造成结果不一致。
图3 MRI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漏斗图 图4 MRI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漏斗图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MRI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易损斑块、稳定斑块重要组成成分脂质核心及钙化的能力较强。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及设备的不断更新及普及,相信今后MRI将更广泛地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评估斑块的易损性,从而为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