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中方言中农业动词及农耕文化研究
——以《马首农言》为例

2018-07-18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名作欣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马首农谚方言

⊙王 茜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霍凯蕊 高 燕[山西大学,太原 030006]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一些极古老的文言词汇仍保留在山西方言中。这样的山西方言就显得很古老、优美,很有韵味。而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密不可分,其关系也是源远流长,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山西文化的传承既离不开文字也离不开语言(即方言),文字使得文化变得有据可考,方言则使文化变得形象生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方言的传承,山西文化将无法流传至现在。

山西作为我国的农业省份之一,从古至今在黄河流域这片沃土上繁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马首农言》由清人祁寯藻撰写,是记载山西寿阳地区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活动的一部农书,也是山西省唯一一部综合性古农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方言词汇为突破口,以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和农耕动词为中心,通过对方言中农业词汇的梳理对比,探究寿阳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农业发展状况,挖掘当时当地的农耕风俗和农耕文化。

笔者通过对全书与农业相关的词汇进行了穷尽式的收集,以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为分类依据,统计结果如下:词条总数495条,其中农作物类25条、农器类103条、动词类19条、农谚类210条、方言类88条,其他类50条。

纵观全书,结合同时期的《寿阳县志》等辅助资料可知,寿阳地区属大陆性气候,是寒温干燥区和寒温半干燥区,全年干旱缺水,降水季节性变化大,夏季较多;四围环山,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日较差大;一年四季,春秋季短暂不明显,夏季凉爽无炎热,冬季漫长而寒冷。该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山地因水土流失而较为贫瘠;有三条河流流经,但水利灌溉工程少;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农作物以小麦、谷子、高粱、黍子为主,除小麦一年两熟外,其他农作物均为一年一熟。

该地耕种制度和田间管理的先进性体现在轮作、整地、播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并提出了农业生产具体的技术要求,展现了当地科学的农业文化。农业动词带有浓厚的当地特色,在与方言的互动中绽放出了特有的文化魅力。

下面从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农业动词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探究当时当地的农耕文化与风俗。

一、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依据划分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马首农言·农谚》一章中,与节气相关的农谚有59条。农谚中涉及的二十四节气及相应的农事活动,是劳动人民生产经验不断积累和总结的成果,也是当地农业文化的缩影。

立春时节,天气开始回暖。“打了春,四十日摆条风,风莫风,不上身”,富人犹冷,穷人已感受到春风的和煦,生动地写出了底层人民对气候变化的敏锐反应;“一年打两春,黄土变成金”,“两春”指立春和春节,两春相连,表示气候回暖较快,是好年头的预兆。

“惊蛰河开”,河流解冻。“惊蛰闻雷米如泥”,响雷惊醒冬眠的动物,地下的虫子开始活动,使坚硬的土壤变得疏松,利于耕种,预示丰年。

“清明栽蒜”,又“清明不在家,白露不在外”,清明走出家门到田里栽蒜,白露不出远门,要待在家里收蒜,这两句谚语表明了蒜的播种和收割时间。“二月清明有花,三月清明无花”,清明若在农历二月,天气回暖快,三月便可以看到鲜花开放;清明若在三月,当月则看不到花开,预示该年天寒。

谷雨开始播种,“谷雨耩山坡”,在地势比较高、土质比较干的地方,如山坡处,要优先播种,因为这些地方温度高,回暖较快。“谷雨抢头种,立夏种河湾”也是这个意思,河湾水多,气温回升慢,较阴冷,所以迟种。“谷儿拖泥秀,还要太阳灸”,也是对温度提出了要求。

“立夏种胡麻,九股八格杈;小满种胡麻,到秋只开花”,立夏是胡麻种植的绝佳时节,错过立夏到小满栽种,就不会结果实了。“立夏不种黑”,“黑”指黑豆,立夏以后就不再种植黑豆,因为无法满足其生长周期,应当在四月八前后天气回暖时就尽快播种。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此“豆”指小豆,小豆的生长期短,所以小满种也不迟。“小满麦定胎”,麦粒中长出麦仁儿,此后慢慢长壮。“小满花不回家”,小满时室外能保持一定的温高,室外的花朵就不需在黄昏时搬回家了。这个时节夏收作物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秋收作物播种在即,气温持续升高。

“芒种急种黍,夏至也不迟”,“芒种黍子急种谷”,两句谚语表达的意思相近,黍子生长周期约为100天,谷子为120天,所以夏至种黍也不算迟,芒种则是播种谷子的最后期限。

“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两垧植糜子”,夏至时,若有空地,就种两垧糜子。 “夏至不留秧”,白菜等蔬菜到夏至就都播种完毕,此后播种便不能结果。“夏至三庚入伏,立秋五戊为社”,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伏天分三伏,每伏十天。“伏里无雨,谷里无米”,谷子要出穗,需要充足的水源,所以伏里的降水量对谷子的生长至关重要。“头伏耧,满罐油;二伏耧,半罐油;三伏耧,没来油”,要把握耧谷子的农业活动,在气温高的时候进行,出芽率才比较高。“头伏萝卜末伏芥”,头伏要安萝卜,末伏要种芥菜。夏播扫尾和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的重要农事活动。

“立秋有雨万物收,处暑有雨万物丢”,立秋有雨则“谷子”可丰收,处暑下雨对于多数作物来讲已经错过最佳生长时机。“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晒煞牛”,节气指的是时刻,立秋时到午前为早,午后为迟;立秋后,开始降温。

“处暑热不来”,处暑后,天气渐凉,热气渐消。“处暑吃高粱”,处暑时高粱就要成熟。

“白露一半田”,白露时近一半的作物成熟,小糜、小黍、小豆这时候已经有成熟的。“齐白露,摘瓜挽白豆”,意思与之相近。“白露耕宿麦”,宿麦即冬小麦,白露时开始耕种。

“霜降割苇”,割苇草,“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霜降和冬至多同日,冬至后四十五天就立春了。

“立冬不使牛,还有三垧朝阳地”,立冬以后,天气寒冷,土地结冻,不再用牛耕地,山地向阳一面还有部分土地未冻。“冬离寒节一百五,寒节离伏不用数”,立冬到清明约150天。

“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以“针线”的长度作比,过了冬至,天渐长;过了年,天就更长了。

此外,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农谚也表现出寿阳与一般地区的差别特征。“惊蛰河开河不开”,与一般地区的“惊蛰河开”不同,河流到惊蛰仍有复冻现象,连同“河重冻,谷重种”的特殊现象,体现了寿阳气候之寒。相比于一般地区的“清明前后,安瓜点豆”,当地“小满前后,安瓜点豆”推迟了栽种时间,也是该地高寒特征的体现。与我们熟知的“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现象相左的是“七九雁来八九河开”,河流解冻时间略晚,再次说明其气候特点。同一节气的特殊现象的对比,也为印证寿阳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农谚形象地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一定程度地印证了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将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具有科学性,人们通过谚语给出的明确的农事指导进行耕作,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秩序规范和效率。

二、动词

本书中提及的农业生产的相关动词仅有19条,但这一部分是我们探究当地农耕文化的重要观照对象。具体有:犁、间、壅、刈、画、辫、洒、机碓、积苫、挽、割、扑、攫、斫、摘、起、扣、切、牵等。通过研究这些动词的语言表达和语义范畴,我们不难窥见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

概括来说,这些动词主要涉及农作物的收获收割,以下我们将一一阐明其语义指向。

挽,用于收“小豆”“葱”等,这些作物生长在肥沃的沙质土壤中,根埋于土层不深,茎叶出露于地表且体积小,一只手便可将其茎叶收拢,收获时需抓住茎干,轻轻用力,便可将其连根拔起。

割,用于收“莜麦”“谷”等,这些作物茎长直且有节,体积较大,根扎于土壤较深,人力拔出较为困难,用镰刀收割,一来具有空间上的可能性,二来比较省力。

起,用于收“蒜”“土豆”等,这些作物果实结在地下,土地表层只有叶子出露,收获时没有可抓取的茎干,所以,一般用锄头等工具挖开地面来获取果实,与“起”本身带有一种“自下而上”的动作趋向相契合。

摘,用于收“豆角”“中瓜”“南瓜”等,瓜类果实或结在土地表面或结在瓜藤上,靠“把儿”与瓜藤连接,稍一用力,将“把儿”与枝干扯开,即可收获,“豆角”亦然。

扑,用于收“黑豆”“红豆”等,豆类的果实藏在豆荚当中,用镰刀割断其主干,将其捆扎运回家里,放在院子里进行暴晒,豆荚会因失掉水分而干裂,豆子颗粒会滚落在地上,用扫帚将其收拢,用筛子去其杂叶尘土。

牵,用于取高粱穗,高粱茎较长,有1.5米高,需使用镰刀水平将其削下。

切,用于取谷穗、麦穗,与高粱相比,谷子和麦子的茎较短,约1米左右,故可使用菜刀竖直切下,从穗子根处斩断。

以上,可以看到,针对不同作物的收获,所使用的动词是非常多样的,每一个动词都有其特定的语义指向。除上述表达“收获”义的动词外,其他动词的使用也非常有特色。如:

洒,用于豆类、白菜等的播种。这些作物的种子较小,且不需深埋于土壤,将种子置于土壤表层,覆盖一层薄土即可。“洒”种子时,取一定的颗数边走边丢。

间,用于间苗。谷子等作物不能密植,其幼苗破土后,在植株密集的地方,拔除多余的苗,使相邻两株之间保持合适的间隔,不至于因为争抢养分而导致整体质量下降,从而提高产量。

在对动词的剖析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同一动词指向的不同作物的共同特征;反过来说,由于农作物的形貌特征和生存习性存在差异,所以在表达同一意义时选用了不同的动词,是在客观环境制约下的自然选择。这实际上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获得的对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认识的总结,也是劳动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语言生根在现实生活需求的土壤上,动词使用的背后是广阔的农业生产图景和农村的文化生活,其中沉淀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们选取了小店和平定作为共时比较对象,它们是寿阳周边的两个地区,与寿阳同处太原盆地。在对比小店方言和平定方言中农业动词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语音,还是动词的指向上,它们之间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农业文化植根于自然地理环境,相类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相似的农业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文化内部发展的协调性。

三、结语

《马首农言》是一部综合性农书,覆盖了寿阳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通过整理全书的语料,我们初步勾勒出寿阳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以农谚和动词为参照,对寿阳的农业文化进行了探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限于资料的匮乏和团队能力,现在我们仅仅解开了山西农业文化的一角,之后我们将着眼于本书的农谚讹误考证、农器对比、农业民俗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更细致地描摹当地农业发展的全貌。

参考文献:

[1]高恩广,胡辅华.马首农言注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寿阳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3]觉罗石麟修.储大文纂.山西通志[M].太原: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北京:中华书局,2006.

[4]王俭.平定话[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 .

[5]沈明.太原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7]缪启愉.《马首农言》的种植特点和名物考索[J].中国农史,1998(1).

[8]尹二苟.《马首农言》中“回回山药”的名实考订——兼及山西马铃薯引种史的研究[J].中国农史,1995(3).

[9]叶静渊.《马首农言》中的“扁豆”考辨[J].中国农史,1995(1).

[10]汪维辉.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4(4).

[11]杨常伟,杨小明.祁寯藻农学思想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5).

[12]许巧云.《〈马首农言〉注译》补释[J].四川大学学报,2011(6).

[13]黎凤,李英.山西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六)[J].山西农经,1995(2).

[14]王树英.简析清代农书《马首农言》[J].中国农学通报,2015(3).

[15]弓素花.祁隽藻民本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王莉群.《齐民要术》农作物名物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马首农谚方言
马首,欢迎回家
“马首”回家
马首铜像入藏圆明园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