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2018-07-18田悦芳赵会娜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石家庄050061
⊙田悦芳 宋 菲 赵会娜[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石家庄 050061]
近年来,“慕课”(MOOCs)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巨大冲击,高校的课程教学、学科发展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慕课’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革”①。由此,一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网络教育资源与课程的整合等,都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在教学模式上还多偏重于教师的展示,而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并不多;在学科内容上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从网络辅助教学的水平来看,还多停留在资源的浏览、下载等一般性功能,还不能对教学过程、学习、讨论、作业等实现有效支持。概而言之,“慕课”促使高校的教育教学发生着转变,但实践应用的成效还有待提高,尤其是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还未能高效、有力地与传统课堂教学实现对接。单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而言,如何在“慕课”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完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问题亟须深入研究。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力度还比较薄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慕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Coursera、中国大学 MOOC、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等知名“慕课”平台都共享了大量优质的现当代文学课程资源,但这些教学资源如何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整合和对接,以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专题性、实用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另外,各个高校在对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中,如何让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学科专题集成网站、网络课堂、师生博客(微信、QQ群)等不同教学资源相互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上述两个方面集中反映出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教学资源整合方面的薄弱环节。
(二)教师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慕课”为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可能,这种互动性、便捷性的大众教育模式冲击着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促动了高校课程教学的变革速度,使越来越多的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知识得到快速传播,这对教师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必须能迅速和有效地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实现检验、评价和跟踪教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而就目前高校教师情况来看,能因地制宜地创设交流与协作、自主与开放的教学环境,兼具现代教育理念和教改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还非常稀缺,故而提高教师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是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还需大力加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形成的往往是“你讲我听”模式的学习方式,它存在较大的被动性,而“慕课”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化则需要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意识,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然而,如何让学生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各种资源时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达到以应用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学习能力,这还需要学校、老师进行大力的指导和学生自身观念的逐渐改变。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师在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践经验,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资源整合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运用,给高校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如今,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观看“慕课”所提供的名校名师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如超星视频、“爱课程”网,以及各大学自主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都对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任课教师带来很大挑战。
在这一现实面前,高校教师首先应尽快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现有的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很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成了影视或音乐作品,适当借助这些音视频资料所建构的话语场来为课程交流提供平台,这对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其次,高校教师还应学会对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如对“慕课”应有选择性地引入课堂,用他人所长来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创建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形成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课程所需的网络教学平台,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例研讨为抓手,确立不同类别的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内容选择,大力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随着中文学科课程设置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在逐渐减少,为避免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内容窄化和知识片面化,教师对讲授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不同教学要求,不同类别的课程应具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特点。目前,众多“慕课”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现当代文学课程资源,不仅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整体讲解,还有大量精彩的专题课以及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深入解读。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教学能力。
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为学科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梳理现当代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让学生掌握重要的文学思潮、流派,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从而对整个文学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课程对文学史脉络的梳理、基本知识点的讲解要求较高,因此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对此类课程的内容选择就需要有宏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专业课的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则需要有对作家、作品、现象和思潮等更深入、更专门的研究与讲解,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此类课程更注重文学性与趣味性、专业性与通俗性、思辨性和实用性的结合,要能展示独特的文学观念,具有学术探究的深度。
(三)加强以教与学的互动为重心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功能,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理念直接决定课堂形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性较差,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给高校教学理念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为教学过程提供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加强以教与学的互动为重心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功能,师生才得以共同走进文学的历史,探讨文学现象背后的疑惑,从而创建起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师生互动的探索型课堂形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更新,那么所谓的师生互动启发的课堂结构就很难实现,那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也只能隔靴搔痒。”②
对于学生而言,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功能,不仅仅观看教学资料,还应主动思考课程中的相关问题,针对自己的困惑与老师探讨、与同学交流,甚至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向老师和同学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起到知识内化的作用。可以说,这种学习方式在角色定位、学习准备、学习载体和学习方法上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综上所述,“慕课”进入校园,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丰富了教学资源,革新了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互动,意义非常重大。但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依然具有独特意义,因为现实中的学生是有差异的,现实中的课堂作为一种具有集体性和激发性的教学场所,现场交流的效果也是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方面,这是网络教学平台无法企及之处,“‘慕课’替代不了课堂教学中培育集体思维与学习集体的功能,把‘慕课’视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利器,是一种狂妄无知的估计”③。所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更应是一种多元化教学环境和开放式学习意识的创设,对此,师生都应认真对待。
①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30。
②杨柏岭:《文本·美育·文化——当前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0 年第 9 期。
③ 钟启泉: 《田园将芜胡不归——“微课”的诱惑与“课堂研究”的主旋律》,《教育发展研究》2015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