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纪事
2018-07-18潘大林
潘大林
明代的大藤峡瑶民起义,堪称中国农民起义持续时间最久的起义,其先后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前后长达270多年,是令从朱元璋到朱由检的明代十数个皇帝最头疼的事件。
大藤峡位于黔江中下游,从武宣的勒马至桂平的弩湾滩有一段长约50公里、蜿蜒穿过崇山峻岭的江道,其山势险峻、江流湍急,是天设之险,有“珠江流域第一峡”之誉。如果乘船顺流而下,你会时而看到危机四伏的险滩,时而看到翻滚着巨大漩涡的深潭,时而看到嶙峋嵯峨的巨石峭壁,时而又看到树影沉碧的明媚秀色。
大藤峡的得名,据说是因为古代在弩湾滩与碧滩之间长着一根大藤,如桥梁般横亘在大江两岸。“自藤峡至府江约三百余里,地惟藤峡最高。登藤峡颠,数百里皆历历目前,军旅之聚散往来,可顾盼尽也。诸蛮以此为奥区,桂平大宣乡、崇姜里为前庭,象州东乡、武宣北乡为后户,藤县五屯障其左,贵县龙山据其右,若两臂然。”(清谷应泰《明史纪事·平藤峡盗》)
两岸山民过江,多攀缘这条大藤蚁附而过。过江者头顶是一碧蓝天,脚下是滔滔江水,尽管过程危险得令人胆战心惊,但毕竟省却了绕道寻津、长途奔波的艰辛。由于千百年的存在,大藤成了山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山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在封建时代里,一代又一代官府的逼迫和汉人的逐步蚕食,土著民族不断从平坦丰腴的旷野田畴,退进了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更为恶劣的深山密林之中(我们可以沿西江上溯,从梧州直到百色这些城市的基本方言均为粤语方言这一现实,不难想见千百年来这种渐变的残酷性)。这种压迫性迁徙的正面结果,就是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相对地加快了。
在明代,尽管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贫苦出身,但这种改朝换代,只是使少数被统治者变成了统治者。为了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持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明代官府甚至变本加厉地对老百姓进行压榨和盘剥。
毛泽东主席手书
当时在桂平瑶山一带,官府强摊兵役、官兵肆意入山强伐木材、一再劫掠财物,弱势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大藤峡瑶民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而起。官逼民即反,民反官更逼,大批官兵入山对瑶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毁林拔寨、肆意烧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瑶民起义便此起彼伏,斗争持续了270多年。由于官兵多年的进剿,被捕杀的瑶民先后达数万之众。仅永乐五年的一次进剿,官兵就屠杀了瑶民一万余人,其中有许多是官兵为了冒功而残杀的无辜百姓!在镇压、反抗、再镇压、再反抗的拉锯式反复争斗中,地方管理糜烂,经济严重受损,社会停滞不前。
在大藤峡瑶民起义斗争中,最著名的当数侯大苟领导的起义。侯大苟是明代武靖州(今桂平市)碧滩罗渌垌田头村的瑶民。他家中很穷,以烧炭、打猎、帮工为生。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官兵镇压瑶民的暴行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侯大苟领导大藤峡的瑶民举起义旗,起义者攻州陷县、破城杀将,声势越来越大,控制过柳州、浔州、梧州三府十多个州县,七次攻进梧州府城。义军四面出击,两广和湖南也为之震动,部分义军还到达福建、浙江一带活动,先后坚持斗争达30年之久,震惊了明王朝。
明成化元年(1465年),兵部尚书王竑向明宪宗推荐了浙江左参政韩雍督理军务,他说:“大藤峡的贼乱由来已久了,韩雍这人文武全才,用了他一定可以平定大藤峡之乱!”
作为兵部尚书,王竑当然希望用兵越多越好,那样军费开支就可大大增加,他的作用也会突显出来。皇上同意了王竑的建议,还给了韩雍很大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三司以下官员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都可以军法处置,朝廷不予干预。
于是,这年夏天,韩雍就统率16万兵马,浩浩荡荡地奔大藤峡地区而去。兵到荔浦,半路上来了一群当地的乡亲父老,说是平时深受藤寇扰掠之苦,现在愿当大军的引路先锋。韩雍却勃然大怒,叫官兵立即捆起这些人,说他们都是贼寇,要就地处决。大家正怀疑这样会不会错杀了良民,但是当那些被绑的人怀里纷纷露出兵器,大家才知道他们真的是瑶人派来的杀手。韩雍把这些人杀死后,将尸体大卸八块,并挂起来示众,他的血腥手段确实震慑了不少人。
然后,韩雍集中了优势兵力,一路上无情地镇压、残酷打击瑶人。起义瑶人与朝廷军队相比,力量相差悬殊,终于被残酷镇压下去。
明武宗御书“敕赐永通峡”石刻至今犹存。
当时,瑶民的核心据点是在九层楼山区,这里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那年腊月的一天,官兵里三层、外三层地将九层楼山区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纵火烧山,烟火遮天蔽日,官兵再用团牌、“扒山虎”、压二笆等工具打头阵,然后蜂拥而进。战斗一直从早上持续到下午,瑶民们的排栅被焚毁了,滚木、毒箭、镖枪用尽了,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官兵生擒侯大苟等780多人,杀死男女老少3200多人。朝廷这次用兵,先后令7300多名瑶民被斩首,间接死于兵祸的人不计其数。这正应了古人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言。连韩雍自己所写的《平大藤峡诗》,也到处是“岩穴处处皆荡焚”“积尸如山血如川”“诛锄只许留襁褓”这些充满了血腥气味的诗句。
为了阻断大江两岸瑶民的联系,韩雍下令放火烧断了跨江而过的大藤,并把峡名改为断藤峡。到明正德年间,那位十分热衷于兵事、曾自封为大将军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又把大藤峡更名为永通峡,还亲笔御书了“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分刻于桂平、武宣境内的峡壁上,至今犹存。
据说韩雍斩断大藤后,发现大藤老硬而中空,便将其锯成三截,蒙上牛皮,制成三只大鼓,分别放在总督府、总兵府和总镇府,平时就陈列于府衙门前,大鼓敲击之声浑厚沉闷,可传到十里之外。没想到大藤已深有灵性,每到阴晦的风雨之夜,就自己发出“咚咚、咚咚”的沉郁之声,还渗出腥气逼人的血水来。官府视之为不祥之物,只好把它们烧成了灰烬。
瑶民起义的惨烈往事已成过去,如今的大藤峡以它神奇的传说和雄奇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毛泽东主席曾在与人闲聊中说起大藤峡的历史,信笔写下了“大藤峡”三字。
如今,大藤峡已成为桂平当地一条热门旅游线路。可以说,大藤峡以其雄奇险峻,成就了明代的瑶民大起义,而瑶民的大起义,也为大藤峡增添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