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态观教育研究
2018-07-17袁春茹夏雨峰
袁春茹 夏雨峰
【摘要】新课标对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做出了一定的整改,其中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自然和生态观教育的内容相近,目的是通过生态观的文章教学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本文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观教育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学 生态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55-02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学工作主要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态观教育。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若想从根本上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便需要提高人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必须要让其从小就培养正确的生态观。为此,中小学语文教育要逐渐强化生态观教育。
一、中小学语文生态教育的目标分析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重点凸显了主体的参与性,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在大自然中饱含着各式各类的生物和种群,人类不仅要关注自己生命的本身,更要将生命价值的认同扩展到大自然的一个角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正是要让学生产生这种对自然界万物的尊重,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并提升学生的自我人生境界[1]。
(二)人与社会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是生态教育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包容的关系,人类组成整个社会,而社会又因人的存在而存在。回首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个世纪,人类在创造了大量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没有安定和平的社会,从而没有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大自然的面前,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统一的,都是连接在一起的。语文教育中已经表示了人类同住地球村的伟大愿景,即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消除地方偏见和国家主义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三)人与自我的统一
中小学语文教育追求个人与自我的统一,很多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面对动物还是植物的死亡都过于漠视,没有从心底产生对生命活动的审视。教育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不断通过文章的教授来影响学生的感官世界,学生便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即从灵魂深处发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人性处在自觉的状态,也就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力争追求人与自我统一的目标。
二、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生态观教育方法
(一)审美教学
审美教学方式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展示教学内容的审美性。大自然的美是自然的美,是纯洁无瑕的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也需要将大自然的美感展现出来。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的美来源于学生自身的认识,若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就要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解读语文作品,这樣才能让学生在生态观教育中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其情境教学的应用也就必不可少。此外,生态观教育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要求较高,利用情境教学更能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提高自身对生态观的认知。语文教材文化内涵和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教材中的人、景和物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感知形成的,为此,教师必须要善于根据文章内容创设出恰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多看、多听、多谈和多想,从而让学生脑海中形成更为直观、清晰的景象。
(三)对比教学
我们知道现代很多现实中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已经与传统的文学作品描绘相差甚远,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感受,教师便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进行对比,运用这种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自主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进生态观教育十分必要,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要求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新课标语文教育提倡“人与自然和谐”为本,这充分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生态观教育培养的重视性。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梦雷.生态式语文教育:教育的新天地——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08-112.
[2]李燕.浅谈小学语文生态教育课堂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