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民歌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2018-07-17俞如旭
摘要: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现,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口头创作的音乐形式,其蕴含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深刻思想和炽热情感。但由于民歌距离现代生活较远,越来越少的学生愿意关注和学习地方民歌,部分地方民歌甚至面临失传的窘迫境地。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有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笔者即从初中音乐教学入手,就学生民歌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浅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地方民歌;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和不断加工、完善并广泛流传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体现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深刻思想和炽热情感。但由于民歌距离现代生活较远,越来越少的学生愿意关注和学习地方民歌,部分地方民歌甚至面临失传的窘迫境地。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有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初中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同时增进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解和认识。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为表达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本文即围绕学生民歌学习兴趣的激发,就初中音乐民歌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 正确认识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歌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学生接触民歌、学习民歌的渠道越来越少,加之部分西方思想的影响,现代学生普遍更钟情于摇滚乐、通俗流行歌曲等音乐,对中国民歌缺少应有的了解和认识。事实上,民歌作为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具有一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和流行元素。如果从辩证的角度对中国民歌和流行歌曲进行分析,可以说“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现代的民歌”。实际上,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演唱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小城故事》等歌曲,还是近几年民族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兴起,都说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中国民歌的宣传和介绍。如在欣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侗族大歌《蝉虫歌》时,可通过一些侗族的图片、文字、音响资料和相关歌曲视频让学生对侗族的民族文化、音乐风格有初步的印象之后再欣赏这首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民歌,让学生视、听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了解侗族人民的风俗特点及侗族大歌的表演形式和演唱风格等。赏析过程中要重点强调民歌中所蕴含和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从而改变学生对民歌的误解,从源头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歌学习兴趣,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民歌学习,实现民歌的良好传承。
二、 联系民歌故事,激发学生对民歌兴趣
民歌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其与本民族、本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往往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从民歌选材的角度分析,民歌歌唱内容也以劳动人民的劳作生活、民族神话故事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歌颂为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此类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通过民歌所对应的故事或者民歌描述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好奇,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行为的积极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民歌的了解程度,最终实现民歌和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凤阳花鼓》歌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上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四处逃荒、沿村乞讨的各种社会现象,以及民间艺人夫妻为了生活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持小锣,挨家挨户边舞边唱相依为命的卖艺生涯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更富生动、更近距离地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景象,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思考,使其对歌曲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及对民歌的学习兴趣。
三、 创新民歌教学模式,赋予民歌新的活力
虽然民歌蕴含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的集体智慧、深刻思想和炽热情感,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部分民歌所呈现的音乐形式、歌唱内容等,已经与现代社会相脱节。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仅依靠传统的民歌曲目教学,很难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效吸引。
《音乐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要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教学。笔者所在的县城有一些民间艺人经常会自发地组织开展民俗活动,如“十番锣鼓”“踩船灯”“民歌对唱”等。作为音乐教师,可将这些民间艺人的活动拍成录像,变成课堂的有声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请这些民间艺人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近距离原汁原味地欣赏民间音乐表演。课后更可布置学生进行实地采风,参与到他们中间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民族音乐大环境,学习根植于民俗民间的民族音乐。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民歌教学模式的创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更广泛地收集民歌教学资源,加强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的有机融合,保留民歌优秀文化和精神的同时,尽可能地丰富民歌的表现形式,从而满足现代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自主探索行为的引导,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加强音乐交流等方式,组织学生自主讨论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逐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提高对民歌教学的重视和关注,通过加强对民歌的正确认识、联系民歌故事、创新民歌教学模式等措施,综合民歌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深化学生对民歌的了解和认识,保障学生在深度感悟民歌情感思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民歌和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
参考文献:
[1]刘莉.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地方民歌实践性教育的研究——以南昌本地民歌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2]李庆勋.河南地方传统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1(12).
[3]江海英.感受民歌美培育乡土情——咸水歌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音乐,2017(09).
[4]王家伟,盛霞,吴明惠等.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6(01).
作者简介:
俞如旭,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