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8-07-17刘红梅
刘红梅
摘要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评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深度、醒后感觉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对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睡眠质量;心功能;医护一体化护理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睡眠质量差是此类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医护一体化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之一,其能加快术后康复速度。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8月- 2017年8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2例,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8~81岁,中位年龄59.3岁;病程1~10年,中位病程4.9年;NYHA分级为Ⅱ级16例,Ⅲ级18例,Ⅳ级12例。试验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8~83岁,中位年龄60.2岁;病程1~9年,中位病程4.7年;NYHA分级为Ⅱ级15例,Ⅲ级20例,Ⅳ级11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对比。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扩冠、调脂、降压、抗血小板等对症基础治疗,并在术前协助其进行相应的常规检查,予以基础性心理疏导。试验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①入院宣教指导: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将病房环境、治疗方案及并发症预防、处理对策等进行详细介绍。②成立医护一体化专业护理小组:医护一体化治疗团队的组成人员包括医疗团队组、专职护理小组等,其主要职责在于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负责,同时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观察。③心理干预:医护一体化团队还需要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尽可能减轻和消除其恐惧不安、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切实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意识和治疗依从性。④宣教指导:主治医生需要将诊断结果、治疗计划等详尽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并对康复过程中相关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事先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相关检查项目,以取得患者同意和配合;同时为患者制定一对一的、针对性康复护理方案,通过书面、幻灯片、示教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方法的认知与了解,促使其勇敢地面对疾病和治疗。⑤饮食干预:医护团队需综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若有必要,可让营养师参与其中,以患者日常饮食喜好对食谱进行制定,确保其科学、合理性,满足住院过程患者营养需求。⑥出院健康指导:在康复治疗医师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制定与患者需求相符合的康复训练方案,以缩短其术后康复时间。在患者出院时为其创建个性化随访档案,通过定期随访的方式对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进行了解。
观察指标:①心功能:在患者入院时、出院前ld观察其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定心绞痛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②睡眠质量:通过PIECEL量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主要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深度、醒后感觉评分等,以5级评分法,予以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症状越明显。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护理前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疼痛评分及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变化情况对比:护理后两组入睡时间显著短于护理前,睡眠时间、睡眠深度、醒后感觉评分均少于護理前(P<0.05),组间予以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传统会诊方式主要是由主治医生和专科护士分别进行的,医生对患者进行会诊后制定用药和治疗方案,护士在会诊后对患者进行日常饮食、生活方面的护理干预。因为医护之间交流沟通比较缺乏,会诊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对患者进行全面、准确治疗。而医护一体化会诊团队的组建和应用,其有利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由医护配合制定与患者病情特点相符合的健康宣教方案。医护一体化护理可促使医护之间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同时实现知识的互通有无,在彼此协作的基础上相互补充,促使医护人员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任务进行完成,提升护理人员知识与技巧的掌握能力,改善护理质量,使患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进一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其积极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为病情转归和预后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护理对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