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2018-07-17缪世林

继续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缪世林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苏州地区企业的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将继续教育放到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的“未来眼光”中去研究。同时引入政府、行业等主体,全视角考虑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从而寻求校企合作在多主体协同作用下的有效模式,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困难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本文以苏州地区为样本,以协同育人为视角,以改革和探索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探索培养适应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多样化专业人才,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本文相关概念界定如下:

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不是高校和企业简单的配合,而是各协同主体的协作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生发展。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主体不仅包括高校与企业,更涉及到与企业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多方协同,不仅要做到校、政、企各主体之间的协同,也需考虑个体的学习与生活、学历与非学历之间的协同互通。

二、企业继续教育需求调研及现状分析

外资与民间资本比重在苏州占绝对优势。本文选取来自7个行业的14家企业进行调研。

(一)企业继续教育基本情况

1.在培训内容上(针对企业调研),以岗位胜任为目标的培训内容受到绝对关注,主要包括一线员工培训、新进员工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履职培训。另外,在受访对象中,12%的企业表示对员工学历提升有需求。

2.在培训形式上,企业员工继续教育80%-90%左右为内训,师资主体是企业内部优秀员工,10%左右为外训。如苏州地区某电子企业,公司自身拥有系统的培训体系规划:70%为工作过程中实训;20%为老员工带新员工,上级带下级实训;10%为课程式培训,含内训和外训。部分企业甚至全部实行企业讲师内训,与外部的合作较少。

3.在可支配学习时间上(针对企业员工调研),受访企业员工平均每天可用于学习的累计时间为1小时以内的居多,缺乏整块时间用于学习,工学矛盾成为阻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企业继续教育具有局限性

1.在培养目标上更多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企业目标与员工自主愿望相悖的时候,员工几乎没有选择权。只能在指定的菜单上选择认为合适的课程,培训是被动的,而并非主张学习者对自己的发展负责,没有完全做到积极、自发及自主。

2.培训预算的大部分用于高层管理人员上。而事实上,只有“强将”与“强兵”的默契配合才能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3.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意识,缺少专业策划和顶层设计,协作意识不强、重复建设严重。

4.企业希望培养效果实践性强,绩效性显著。但是教育投入的产出相对较慢,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出显著效果,这也是少数企业不愿意多投入甚至不投入、不支持员工培训的直接原因。

(三)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必要性

高校继续教育正在不断转型,从传统的学历继续教育不断向多元化发展。

1.多元协同有利于激发员工自主学习意识。协同合作有利于企业课程与高校的学分、学位相互转换,将原本就要学习的培训课程(企业行为)内化为学历提升过程的一部分(个人规划),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规范性有机结合。

2.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的创新。企业提供人才需求标准,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双方共同探讨、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主动与市场接轨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履行继续教育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3.有利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虽然高校不可能针对各行各业提供对口的教育内容,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如企业大学灵敏,但高校有其自身优势,其资源整合力和人文底蕴是很多企业大学无可比拟的。企业员工抱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与平台的期望,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得到的不仅仅是岗位知识,更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力。

4.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的共同参与,有利于资源集约化。把课堂教学和学员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品牌、实训、师资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培训和课程开发成本,企业的加入也可以丰富高校的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输送更多优秀、高素质的产业人才,最大化地满足和服务于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协同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政府合作,强化协同力度

随着苏南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外来务工者加入到了城镇企业职工队伍中,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引导工作,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分紧迫。苏南地区政府,特别是工会组织,十分重視职工培养对于经济建设的驱动作用。苏州大学积极参与其中,紧扣发展需求,为周边各行各业职工的自我提升、岗位成才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载体和支持服务。

1.“网络+面授”,解决工学矛盾。针对在职学员的特点,苏大充分利用“成教远程教学平台”,推行“网络教学+面授辅导”的混合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校企合作”班学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力更加充足,工学矛盾这一客观问题的解决使学习效果得以明显提升。首期开设工商管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第二期起增设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前两期学员的考试及格率均在92%以上。首期186名学生中有162人顺利毕业,21人拿到学士学位。

2.“自费+补助”,助力千人圆梦计划。根据苏州总工会的文化普惠计划,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市总工会将继续实施资助一线职工上大学的“千人计划“,将接收专升本学历教育的一线职工扩大到1000人。为鼓励职工学习,对首批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的职工学员,按学费60%的比例给予资助奖励,劳模先进的奖励比例达80%。同时还将实施省教育厅、省总工会提出的“圆梦行动计划”,将有关政策落实到位。这一项目的开拓为高校成教办学的可持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3.“基地+云端”,引导企业员工终身学习。苏州大学受总工会委托建成“苏州工会网上学院”。300多门网络课程上线,涵盖“特色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平台集在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工电子书屋三大功能于一体,学员们进入“苏州工会网上学院”,可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加入相关班集体,阅览8万册电子图书、3万集有声图书、500种电子期刊、500种各类报纸,报名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资格考试,还可观看视频、讲座,满足职工学习各类知识、提高生活品位、获取学分证书等多种需求,有利于将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放到终身教育整个大的格局中去做。

首届成教校企合作班学员在平衡家庭生活、克服工学矛盾的同时,毕业率达到87.09%,在对部分学员的走访中了解到,所在单位对学员出现的改变和提升,表示充分肯定,希望该项目能够一直延续。从2018年起,苏州总工会将实施第二轮“一线职工学历提升五年计划”,继续资助一线职工上大学,同时鼓励更多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其中。苏州大学也通过“苏州工会网上学院”平台,根据学员需求,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增强服务功能,并根据企业需要,量身定制内部培训,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培育专属人才。

(二)借助行业协会,共同打造辐射安全防护网

随着电离辐射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中的广泛应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日益受到国家及社会关注。通过培训提高涉源单位从业人员的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技术和意识,可以有效避免与减少人员和环境遭受不必要的辐射危险。

1.三方协同、组织有力:该项目是由国家环保部牵头、行业企业组织、苏州大学承办的品牌培训项目。苏州大学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基地品牌、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持证上岗)以及行业的号召力,共同探索培训新模式。通过“轮训+复训”实现滚动式开班,“初级+高级”实现进阶式培养。在2014年5月南京探伤源事故,配合环保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7月29号文件,增加探伤中级班,及时响应强化了三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定期复训、循环开班,有利于学员随时更新知识,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2.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培训学员涉及企业、医疗卫生辐射监管及其他电离辐射应用领域。高校师资均为放射医学与防护的专业教师,环保部认证、颁发培训教师资格证;涉及法律法规部分的内容,邀请环保部门负责监管的工作人员讲课;同时聘请当地辐射监管技术工作人员结合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生动、切合实际,师生、学员们通过交流能够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以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质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在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辐射难题,辐射环境的保护工作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企业对中级培训的需求、复训需求日益增加,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为我国、特别是华东片区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了大量人才,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高校承办的协同培养路径。

(三)在校外设立培训中心,校内筹建产业培训中心

苏州及周边产业园区集聚、已成为重要制造业基地,集聚了大批的产业工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企业迫切需要技能型、知识型的劳动者。2015年,“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枫桥培训中心”,为枫桥及周边地区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提供了便利。此外,苏州大学还相继成立“苏州大学高铁新城培训中心”“苏州大学汾湖培训中心”“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南通分院”,将教育服务送到产业集聚的园区,送到需要转型的企业,送到培训学员的“家门口”。

苏大纺织、轨道交通、档案、辐射防护等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在相关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如:作为中国档案界档案教育创新品牌,2015年,江苏省档案技能实训基地落户苏大。为了充分发挥校内学科对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苏大正在积极筹建纺织、大数据等多个产业培训中心,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框架下,形成“1(干部培训中心)+N(各类产业培训中心)”的格局,彼此交叉、相互融合。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项目,打响行业培训品牌,探索长效发展机制。

四、促进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战略合作:政府、行业协会应引导企业改变以往与高校之间松散型的“零售性”的合作关系。以个别项目为突破,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上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整体打包(包括学历、非学历,也可以延伸至产、学、研),有助于项目的延续性和整体设计与策划。

促进人才流动:吸纳产业教授进入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聘请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董事长、产业界专家、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兼职教师队伍。鼓励高校老师走出去,去更多的企业进行培训教学,不但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掌握企业对于人才最新的需求标准,更好地投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

创新用人机制:通过编外合同制挖掘和培养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建立多元化的团队,注重人员的培训与规范,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健康的商业化运营环境。

理顺管理流程:高校做好合理归口,设立有效的职能部门(如产业培训中心),制定更贴合市场的行政政策,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企业。

创新共享方式: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通过推荐、遴选、整合等方式,建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微课等多种类型的网络资源开放目录,并面向社会公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助推企业员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多方协同参与。多方参与、分类支持、形成合力。在非学历培训中,行业应发挥其强大的号召力,既可以节省每个企业的费用投入,又可以使培训有针对性,更可以为参训学员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学历继续教育中,投入多、见效慢,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如总工会),按情况适当提供补贴,对企业与个人的学习成果予以有效保护,重点扶持能产生持续创新力的创业活动。同时,政府、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其监督作用将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良,赵铭.美国企业培训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轻工教育,2011(1).

[2]吴峰,白银.企业大学发展及趋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3]朱永新,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张民宪,毛金波.关于深化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