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分析与思考

2018-07-17马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马林

[提要] 进入新时代,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低迷徘徊状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政府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双创”活动、“三去一降一补”、解决经济“脱实向虚”、实施品牌战略、防范金融风险等措施,促进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地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走势;关键事项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一、过去五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指导经济活动的思想和思路方略发生重大调整和转变

1、不再单纯追求高增长率。从2013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2013~201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1%。2013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使用“新常态”一词描述经济运行。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旧稳态调整至新稳态的过程,也就是从过去20年年均10%左右的GDP增速逐渐过渡至更为持续、健康、均衡的增速上。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特别是2003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正常的。因为当时受到国内经济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等等。所以,为了防止国内的GDP下降,我国就采用了增加投资、放宽银根这样一些措施,就造成了GDP增长率在一段时间都保持在9%、10%,甚至更高,这就属于不正常。如果要进入一个经济稳定的增长状态,GDP增速不一定要太高,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速就行了。这就是所谓我们要转入常态。在目前的情况下,GDP的增长率保持在7%,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可能会高,但时间不会持续太久。长时期来看,我们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6.5%~7%的增长,这是跟中国整个的变化相适应的。

2、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通过创新发展激发发展动力,协调发展解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了小康,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现在的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层次的需求,生产能力中仍存在大量过剩产能;供给结构不能满足人民的更高要求,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一些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优质农产品依赖进口,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供给也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新需求变化,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4、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明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中求进”。“稳中求进”中“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持就业稳定,要稳住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效。“稳中求进”中“进”的重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经济质量和效益取得进步,环境保护向前进步。

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稳”和“进”可以相互促进。既要把速度稳住,保持中高速增长,又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跃向中高端水平。

把该“稳”的稳住了,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市场预期稳定;推动该“进”的取得明显成效,“三去一降一补”和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5、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就是我们的根本价值追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伟大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归根结底在于人民幸福。

(二)着力点、着重点、着眼点发生转变

1、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三去”:去产能、去扛杆、去库存;“一降”:降成本;“一补”:补短板。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根本途径。去库存是改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去杠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降低企业成本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的重要举措。补短板是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

2、切实解决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问题:振兴实体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主要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步伐,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因此,我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努力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趋势,促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3、去增结合,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增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去的东西除了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还有去泡沫、去污染等,这些政策虽然对经济增长速度有影响,但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效益增长,可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合双创活动,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

4、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产品质量与可持续消费结合起来,推动消费增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既有供给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既有结构问题也有总量问题,但供给侧和结构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给结构失衡,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因此,要充分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新需求变化,与可持续消费结合起来推动消费增长。

5、广泛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推动中国质量向中国品牌转变。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向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看齐,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使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推动企业和产品的优胜劣汰,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产品集中,通过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一批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企业和产品,推动中国质量向中国品牌转变。

6、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中国经济运行的品质开始发生实质性转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在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2013~2017年GDP年均增长7.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当前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7年我国GDP总量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3~2017年服务业比重从46.7%提高到51.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7%提高到58.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9.9%提高到12.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7%上升到58.52%。2013~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每年1,300万人以上,全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3%,超过经济增速,農村贫困人口由8,249万人减少到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8.5%下降到3.1%。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7年的76.5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013~2017年累计下降39.7%。2013~201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3%。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2017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7.79万亿美元,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1,200亿美元,出境旅游1.31亿人次,年末外汇储备3.14万亿美元,均居世界前列。

二、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判断

未来我国经济应当趋于平稳向好,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对经济持续发展充满信心,近5年不会出现大起大落,GDP增速不会低于6.5%。

主要有两个基本支撑面:第一个是从市场层面来看,(1)农村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异,未来农村市场存在巨大空间;(2)新旧产业转移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如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会产生很大的需求;(3)国内外产品替换,如今我国产品质量正在提升,很多国外产品已被国内产品所替代,如电视机、手机等,随着品牌战略继续推进,国内产品也会激发出很大的市场空间。第二个是从政府层面来看,在经历次贷危机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正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世界经济发展带了强有力的支撑,这都与我国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我们要坚持“宏观调控有度”,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因此政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作为也很重要。

对我国经济走势判断基于近中期几个要素:(1)党的十九大明确了目标,确立了路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2)几个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和潜力。除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三大战略之外,还有军民融合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品牌战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扎实推进,将有效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和潜力;(3)近年来应对经济下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已经产生了效应。当前围绕三个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制定的新的政策与之前制定的政策组成了政策组合拳,将有力推动经济增长继续向好;(4)体制、法治、道德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改善了环境,激发了各方面的活力,提升了信心。

三、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应把握的关键事项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当做到:敏锐观察、及时应对、充分准备、顺势而为。重点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发展;(2)着眼点激发创新创造活力;(3)控制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全局性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应把握的关键事项有:

(一)切实解决贫困问题,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总量上看,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从结构上看,现有的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从群体分布上看,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成本更高,难度更大。从扶贫工作成效上看,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贫困识别不够准、帮扶不够准、工作不够实、监管不够严等问题。应做到三结合:

1、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脱贫攻坚中,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农工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从思想上拔穷根,引导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消除精神贫困。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實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培养脱贫户的造血功能,对脱贫户要“扶上马、送一程”,避免出现“一帮扶就脱贫,不帮扶就返贫”的现象。

3、把现有优势与新的优势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6,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少1,39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4%以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成效,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最好成绩。接下来要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要加强中央统筹,落实部门责任,强化省负总责。中央统筹重点是支持“三区三州”(“三区”指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三个连片特困地区;“三州”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个自治州)。各省按照“省负总责”的原则,对本省范围内需要着力攻坚的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统筹协调政策资源和工作力量,打好攻坚战。

(二)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现在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要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1)解决城乡统筹规划;(2)从要素到资源到环境体现平等;(3)完善土地“三权”分置。

(三)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营商环境,要继续深化以商事制度为突破口的“放管服”改革,加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加快建设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和诚信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我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努力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趋势,促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知名国际高端品牌。加强品牌建设,增加优质供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2018年起,我国已将每年5月10设立为“中国品牌日”,标志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六)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主要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8.

[3]胡舒立主编,吴敬琏等著.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7.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