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五水共治”成效推进河道底泥智慧周转

2018-07-17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310058吴良欢

新农村(浙江) 2018年7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周转清淤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310058) 吴良欢

河道是城市的生态脉络和风景带,河道所呈现的状态,最直观地反映城市管理水平和公众环境素养。“污泥不除,浊水难清”。治理河道环境,不仅需要净化河道水体,更重要的是有序合理地清除和利用河道底泥。底泥安全有效地减量化资源化是河道治理的关键,也是浙江省“五水共治”战略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河泥是重要的肥田物质,广泛用于农业生产。而当前,河泥却承载着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汇入,形成无处安放的废弃物。但是,河泥作为泥土的本质特性没变,通过建立严格检测、科学分类和资源化处理,能为土壤改良、生态工程、园林苗木和建筑领域提供相关原料和产品,以建立“河泥不废,标准分类;堆用结合,智慧周转”的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机制。

1.河道底泥处理现状

“五水共治”战略实施以来,河道底泥处理成为难中之难。一方面,河道水体清洁和通淤,需要清理底泥;另一方面,清淤上岸的底泥如何安全处理成为难题。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河道底泥处理是一个较好的典范。柯桥区境内现有河道854条,水域面积49平方公里,河道清淤疏浚任务十分繁重,近五年已清淤700多万方,占到绍兴全市清淤泥量的一半以上。尽管年均投入1亿元左右,但上岸的底泥如何处理,任务十分艰巨。该区在全省率先引进和建设河泥固化处理中心4处,底泥经干化处理后,运往杭州湾低地填埋。又如,宁波市北仑区是省首批“五水共治”大禹鼎、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市)区,全区每年河道清淤方量也达100万方以上,此外,还有建筑泥浆50万方,渣土300万方。目前该区底泥处理主要方式也为经干化处理后,运往海涂低地填埋。因适于填埋的场地有限,2~3年后将很快陷入无处可填困境。

据了解,目前我省河道底泥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直接还田(有农地污染风险)。二是经过干化处理后无害填埋。三是干化处理后作为部分工程建设基础用料和绿化工程用土。四是干化处理后提供给砖瓦厂制砖。这些处理方式可部分实现河泥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但由于底泥处理量大,运输成本高,脱水干化后的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仍在探索之中。

2.推进河道底泥智慧周转的建议

大力倡导河道底泥标准化、分类化、智慧化利用,创造性开展“泥”产业建设,是推进“五水共治”的必由之路。

(1)尽快制订分类标准,形成河泥周转地方规范 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分析检测单位和省标准化管理部门,确定河泥检测方法,确定河泥使用地方标准,进行河泥分类,划分河泥中的危害物含量、种类指标,确定河泥管理和利用方向,实现“毒泥消减,渣泥利用,好泥肥田”等合理利用目标,最终建立河道底泥领域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为河泥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标准。

(2)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河泥利用价值 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废土利用研究,确定不同种类河泥的堆置技术规程、填埋技术规程以及利用方向,提高河泥利用技术附加值,促进更多的主体开发利用河泥,实现河泥的产业化周转。

(3)强化政策激励,加快河泥周转利用 大量的生态工程、园林绿化工程以及废弃矿山复绿等,都需要泥土的回填和种植。目前,这些工程主要是使用自然土壤,大量采挖土壤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而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方案,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鼓励使用河泥,将极大促进河泥周转利用。因此,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及举措,如建立泥交易平台,鼓励或规定河泥在市政工程中使用或部分使用。

(4)加强示范带动,加快“泥产业化”建设 河道底泥处理和利用不是单一技术所能解决,必须采用多渠道多方式结合,加快“泥产业”模式的示范。根据河道位置合理选点,建设各类技术和产品集成示范的“泥产业”示范园区。从底泥的分类、处理、加工和利用途径等各个环节进行示范展示,提供“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底泥处理模式。最终根据河道特点,形成“一条河道底泥、一套治理方法、一套治理标准、一套利用技术”。要依托国家、省科技项目,与各地清淤工作结合,共同推进河道底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泥产业化”建设。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周转清淤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周转性材料租赁参考价格
市政道路软基清淤回填施工技术实践与探讨
关于市政排水管道清淤技术的探讨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基于SolidWorks周转轮系装配与运动仿真
基于CNKI的“五水共治”工程文献计量分析
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
图书馆“五水共治”专题文献资源库受到专家好评
牵引式排水管道清淤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