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障碍及驱动力突破
2018-07-17王炎龙任雪瑶
■王炎龙 任雪瑶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 610064
在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备受瞩目。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面临诸多发展障碍,其创新驱动效果差强人意。近年来,众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找寻期刊发展的创新动力,比如新媒体运营、科研导向、加大财政扶持等,但此分散式研究未能触及障碍实质,创新力度有限,驱动力依旧无法充分释放。而对于发展障碍,多位学者各执己见,有学者认为科研评价导向存在偏颇,集团化则是突破期刊发展瓶颈的路径之一[1];也有学者认为集团化并非有效发展措施,并且提出学界对SCI导向认知存在的误区,SCI导向的副作用由媒体过度宣传导致[2]。从长期看,一些发展症结虽被指出,但却未得到有效改善,分散式研究对科技期刊的创新及障碍破解力度有限。本文以我国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科技期刊发展障碍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分析多个障碍间的关系与联动效应,探究突破障碍的关键因素,加快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发展。
1 科技期刊的现存障碍
内容、技术、市场和体制机制是科技期刊发展最主要的4个方面。内容是科技期刊的灵魂,技术、市场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运用离不开内容的质量提升;科技时代的到来使内容与技术呈现融合兼博弈的现状;体制作为生产关系,对同作为生产力的机制和技术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体制变革直接关系着市场运营水平。可见,科技期刊发展障碍并非受单一因素制约,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容、技术、市场和体制机制4个方面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共同影响科技期刊的发展。因此,只有理清各种因素的具体阻滞表现及其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寻求突破路径。
1.1 数量胜于质量的内容生产
相较于其他类型期刊,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是其存在的价值基础。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其内容生产的整体质量。高质量、高价值的科研学术成果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我国现阶段科技期刊内容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对《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3](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整理分析发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生产存在以下问题。(1)重复办刊现象严重,以综合类期刊最为明显。《引证报告》中期刊总数为6154种,其中综合类期刊共1631种,占期刊总数的26.50%,此综合类别仅限于标有学科综合的期刊,例如,本研究归类于“政治学综合”的期刊计入综合类期刊,而归类于“政治大学学报”的期刊则不计入综合类期刊。综合类期刊分为20类,其中社会科学综合大学学报为266种,教育学综合194种,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146种;社会科学综合大类合计410种;自然科学综合大类合计208种。医学类期刊中,医学综合及医药大学学报无明确分类的期刊共203种,占总数的19.08%。(2)学科比例分布悬殊。根据《引证报告》的学科分类,工程类期刊1868种,占比30.35%;医学类期刊1064种,占比17.29%;管理学期刊45种,占比0.73%;统计学期刊仅6种,占比0.10%,不同学科期刊数量差异悬殊。(3)科技论文同质化堆砌生产。对医学综合类期刊进行抽样,通过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查询抽取的17种样本期刊的 近10年的文献分布图,对期刊文献量排名前5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图1),其中16个样本包含外科学,占样本总数94.12%;13个样本包含临床医学,占比76.47%;12个样本包含肿瘤学,占比70.59%。该抽样结果说明我国科技期刊缺乏差异化办刊理念,且期刊内容研究领域趋同化。
图1 医学综合类期刊文献量排名前5的学科统计
上述3种因素成为提升期刊质量的障碍,对科研资金、人才资源等造成严重浪费,阻碍了期刊内容驱动力的有效发挥。
1.2 被动式高成本的技术融合
新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生命力,虽然给众多领域带来了突破性发展,却未给携有科技标签的科技期刊带来革命性变革,即新科技与科技期刊的融合效果欠佳,体现在两方面。(1)被动式数字化运用。依据李广欣[4]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状况的调查结果,截至2017年6月,在其调查的样本期刊中仅有37.6%的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且已开通的期刊在内容推送上呈现出整体活跃度偏低的状态。此外,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运用上显示出被动特征。目前,国内众多科技期刊开通了官方网站(以下简称“官网”),但多数官网仅设立了杂志介绍、投稿须知、在线投稿等基础功能窗口,将纸质内容数字化呈现于网络用户;微博、微信传播效果同样不理想,采取官网登录查询和微信公众号搜索的方式对《引证报告》中“安全科学技术”分类下的16种期刊进行调查,发现只有3种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且功能设置与官网大同小异。其中部分期刊的过刊浏览功能显示出微信公众号只是纸质期刊的“内容搬运工”,狭小的手机屏幕与刊文篇幅过长间的矛盾加重了读者的阅读疲劳。(2)高成本技术投入。科技期刊的技术融合效果长期欠佳,一方面受制于狭窄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源于高额成本和有限资金的矛盾,网站开发所需的基础硬件、架构设计、网站服务、程序开发等,以及新媒体前期投入、平台操作均为高成本投入,而我国办刊单位零散且数目众多,多数办刊单位面对如此高的成本只能望而却步。
1.3 固化的经济效益思维
据周鑫等[5]对江苏省120种学术期刊的研究发现,55.83%的期刊呈亏损状态,可观的出版规模和困顿的经济效益形成鲜明对比。多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市场发行状况不佳,众多期刊无法自负盈亏,盈利性指标在我国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鲜有提及[6]。杨志辉等[7]在对学术期刊样本的定量分析中发现,综合刊和专业刊的恩格尔系数都大于极端值59%,市场发展不均衡,且区域供给存在错配。科技期刊的受众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非大众化的受众定位和特有的公益属性使学术期刊长久以来受制于效益困局。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固守学术服务型思维,缺乏市场敏感度。面对科技的加速更新及市场受众面扩充,多数科技期刊固守学术服务理念,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尚未构建起科技理论与实践的高效对接机制。宏观上体现在缺乏对市场受众的合理划分;微观上则体现在刊物自身定位模糊,对相同的资源和市场盲目竞争,缺乏自主性判断。(2)刻板印象导致对广告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全面。长久以来,科技期刊界对广告一直持有排斥心理,强调学术的庄严性和公益性,将广告的功能限制在增加收益的单一定位中。同时,发行量较少的学术期刊具有较低的广告吸引力。(3)过度依赖政府资助,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科技期刊长期依赖于政府资金补助,庞大的期刊数目和高比例的亏损运营与政府资金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且分散式补贴政策致使市场竞争机制缺失,进一步阻碍资源整合进程。2012 年6月,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但在实行过程中,对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不高,未得到有效落实。
1.4 体制、机制的弊端与相互阻碍
事业单位性质下,学术期刊与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颠倒问题和由体制决定的期刊资源、结构和规模等宏观问题寄希望于通过改革办刊个体得以解决[8],且现有体制下退出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着资源整合,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机制弊端主要体现在奖励机制的适用对象范畴窄化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但此次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局限于科研人员,呈现出适用对象范畴窄化,对于拥有科技理论成果质量保障者和二次创作者双重身份的编辑人才尚未制定有效的奖励制度。此外,多数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培养机制与其他刊物并无二致,适用性较高的普通期刊培养机制俨然不再适用于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都具有较高要求的科技期刊。体制与机制之间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而二者的弊端形成彼此阻碍。
2 运用驱动力进行障碍破解
驱动力在物理学中解释为机械零件对整体的牵动作用,与阻力相对。延伸至行业中,可理解为对行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科学运用驱动力可以有效破解行业障碍、增强行业的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发展。通过对阻碍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进行全方面、多维度分析,笔者认为多维联合驱动有助于高效发挥驱动效果,实现障碍突破。
2.1 内容驱动:差异化思维突破内容同质化困境
面对科技期刊内容同质化现状,我国各办刊单位应该着眼于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路径,办刊单位应运用多元差异化思维进行创新突破,发挥内容驱动作用。(1)领域差异化。针对盲目竞争导致重复办刊的现状,主管单位应强化领导职能,引导办刊单位重新审视自我定位,以自身规模和实力规划办刊范围,以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办刊方向,差异化细分办刊领域。在庞大的科技期刊群中,实力较弱的小型单位不必效仿实力强、资金雄厚的大型单位发行综合类期刊,而应着眼于自身资源开辟精深领域,以深度和质量取胜。(2)需求差异化。将市场需求划分为支持学术理论研究和服务研发工作创新,前者是目前科技期刊服务的常态目标,但后者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越发突出,理应成为科技期刊所须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内容,科技公司研发人员的阅读需求和反馈是科技期刊增强内容驱动力的新立足点。(3)层级差异化。科技期刊主要服务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目标受众主要为学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期刊具有难度较高、学术性强等特征。科技期刊的受众局限于高知识人群,且此群体间存在的个体知识水平差异易被忽视。科技期刊应突破目前传播群体的局限,将科技影响力扩展至广大社会公众中,科普类期刊既是科技期刊的内容挖掘点,也是小型办刊单位的转型机遇。科技期刊还可根据不同受众的学历背景刊发不同深度的文章,挖掘不同层级内容的价值。
2.2 技术驱动:平台与用户的互动融合新思路
面对科技期刊呈现的被动式数字化和高成本投入的僵局,应聚合平台和用户来突破技术融合障碍。(1)统一平台,突破成本困境。以资源整合为方向,建立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平台。2016年7月全新上线的精品科技期刊集聚平台——中国科技期刊网(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Journals,STJ)包含747种科技期刊,将期刊页面链接至期刊官网,实现期刊间的资源连通,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持,STJ收录的期刊数量和所开发的功能均落后于CNKI。在此情况下,STJ可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丰富使用功能,增强用户体验。在技术融合方面突破数字化简单转型思维,结合自身需要将其他领域的新兴技术运用到平台建设中,例如思考区块链技术中的信息加密技术、授权技术和共识机制的融合应用,挖掘未来5G时代的发展契机等。科技期刊同样可通过创建自媒体统一平台,避免不同期刊间公众号运营的差异。(2)技术运用应立足于用户体验和需求。①改变单向传播模式,加强学术交流功能。期刊网站应创建多元化功能窗口,改变将纸质内容单一数字化的呈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传播上的交互式特征[9],创建作者群、读者群等交流平台,增加留言、对话等功能;加强对伴生性传播关系[10]的认识和运用,引导建构多种形式的伴生性交流平台,满足用户的学术交流需求并提升期刊的科技传播力;利用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精准掌握用户的阅读需求、阅读偏好,增设同类文章精选推送功能。②顺应大众阅读模式变更,打造微型科技文章阅读模式。现代人的阅读具有追求丰富的感观效果和高效阅读两个明显特征。通过对期刊的二次加工,在自媒体平台推送精简版论文,以逻辑关系和重要观点为呈现对象。其间可结合图片、动画增强文章表述力,还可将文字转换为音频、视频等。科技期刊应结合每一种新兴媒体特征进行技术融合,精简版论文与移动终端的结合不仅可避免小屏幕阅读导致的疲劳感,并且迎合了现代人对阅读效率的追求。在此基础上,科技期刊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技术融合路径,打造多维阅读空间,通过共享与交流对接、视频与教学对接、查询与学习对接等创新模式,突破被动式的技术融合局面。
2.3 市场驱动:两种效益并行拓展发展空间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科技期刊在以社会效益指标为首的情况下,不能忽视经济效益。经济负效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及科研成果的低效传播。(1)在“互联网+”背景下,众多科技公司兴起,科技期刊应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变化,突破学术服务型思维,转变将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唯一目标市场的传统理念,对接科技前沿,增加科技公司和其他企业研发部门的市场供给,实现市场空间拓展。可将受众划分为学术研究人员、产品研发人员或产品需求者。广告与科技期刊并不是零兼容度,相反,二者的科学结合可以为科技期刊带来强劲驱动力。广告不仅能增加收益,还可以更好地延伸读者需求。期刊内容与广告的对接方式可采用顾客利益定位,即以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利益为依据进行市场定位。个性化服务可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是最为常见的顾客利益之一[11],具体可从业务咨询、方案设计、终端产品提供等方面展开,科学的功能定位可以使广告由“阅读干扰”转向“阅读需求”,提升期刊的阅读价值。此外,针对科技期刊过度依赖政府资金等问题,政府需要转变政策扶持思维,从财政分散补贴个体期刊转向财政支撑建立统一平台,整合资源才是“精准扶刊”的方向。(2)明确职责,出台具有高度指引性、可执行性的专项政策,加速科技期刊对民间资本的吸收。只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行,才能更好发挥市场驱动力。
2.4 体制机制驱动:管理体制的重建和奖励机制的扩展
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科技期刊的发展,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出发,重建管理体制。重点思考事业单位与企业运营的关系、编辑与出版运营分离、资源整合的推进方向等。体制改革可有效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除此以外,奖励机制有待扩建,期刊单位应对具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编辑人员进行奖励,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以提升编辑工作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奖励机制的确立让工匠精神成为自然形态下的领域共识和行业自觉[12]。此外,还应注重团队激励效应,奖励机制的制定应包含个人和团队两方面,对于期刊出版过程中合作良好、取得优秀成果的编辑团队应加以表彰和奖励。尽管科技期刊领域一直倡导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但实际效果不佳,原因在于成本较高,但可行性较低。此种情况下,一方面应针对编辑工作环节制定分类培养方案,选题策划环节重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人员;收录稿件需要熟悉相关科技领域的编辑人员和科研专家;审稿环节重在经验;编辑加工环节应一分为二,前者侧重专业技能牢固,后者侧重数字化技能。政府可通过政策支持具有相关实力的高校专门制定不同类型编辑人才的培养方案,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将奖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使奖励机制在编辑领域发挥出应有的驱动效果。
3 结语
整合资源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动力,但资源整合遭遇内容、技术、市场和体制机制等障碍:内容堆砌化生产模式、技术平台分散、市场运营低迷和体制机制僵化。多种障碍之间相互牵制,共同造成科技期刊资源分散、低效配置的现状,不仅抑制科技的传播与进步,并且使科技期刊发展不堪重负,故单方面的障碍破解效果有限,只有从内容、技术、市场和体制机制等层面多维联合驱动,才能有效突破现有瓶颈,使科技期刊焕发新的生机,担负起推动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
作者贡献声明:
王炎龙:提出选题并确定写作思路,撰写与修订论文;
任雪瑶:收集数据,整理文献,参与论文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