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病灶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效能分析*
2018-07-17刘欣张莹张文耀汪秀玲
刘欣,张莹,张文耀,汪秀玲
原发性肝癌(PL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高,提高对其早期诊断率,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以往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与肝硬化关系密切[2]。据报道,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率达3%~5%,但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肝硬化的比例约为72%,肝硬化再生结节的演变可进展为肝癌[3]。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硬化患者肝脏占位性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当前,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均为重要的诊断方法[4],但各自的灵敏度存在差异,其鉴别诊断价值尚无明确的定论。本研究分析了PLC患者多排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比较了两者的诊断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PLC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0.4±3.7)岁。经血清学及CT和MRI检查诊断,并经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HCC)[5],均存在肝硬化基础,接受检查前未进行过抗肿瘤治疗。Child-Pugh A级18例,B级13例,C级5例。排除标准:(1)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近1月内有输血史者;(2)有腹部手术史者;(3)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或转移性肝癌;(4)妊娠期妇女。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使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进行腹部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以自膈顶至肝下缘为扫描范围。经常规平扫后,给予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碘海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800)100 mL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为3 mL/s,行动态增强扫描[6]。在对比剂注射后 25~30 s、50~60 s和 120~180 s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全肝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使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美国GE公司)扫描,使用8通道TORSOPA相控阵表面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常规平扫。通过LAVA技术行多期动态扫描,参数设定:轴位扫描,TE 1.2 ms,TR 2.6 ms,反转角及时间分别15°、5 ms,矩阵272×160,视野36 cm×40 cm,激励次数0.73,层厚及屏气时长分别4.4 mm、21 s,进行全肝容积扫描[7]。给予钆喷酸二甲基葡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60002)经肘静脉注射,注射后 17~20 s、60~63 s和180 s分别实施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全肝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采用双盲法分析图像,由不知晓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两名影像学医师对CT和MRI检查图像进行独立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LC病灶大小及分布采用NPar检验,病灶在CT和MRI增强扫描中的影像学表现差异行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CT和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差异比较及CT和MRI诊断PLC的准确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 在36例患者中,检出病灶48个,其中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表1)。
表1 36例PLC患者肝内病灶大小及分布
2.2 PLC病灶在CT和MRI增强扫描中的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病灶;MRI检查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与CT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2.3 PLC病灶在CT和MRI各期的强化特征 在CT和MRI动态扫描时,病灶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即高-等-等、高-等-低或高-低-低信号,反映PLC病灶“快进快出”的特征(表 3)。
2.4 CT和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显示情况 见表4。
2.5 CT和MRI诊断PLC病灶的准确率比较 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图 1)。
表2 48个病灶在CT和MRI增强扫描中的影像学表现(%)
表3 PLC病灶在CT和MRI各期的强化特征
表4 PLC病灶包膜强化表现(%)
图1 腹部影像学检查表现 患者男性,62岁,肝硬化病程27年
3 讨论
肝硬化背景下肝癌的发生属多阶段的动态过程。较多研究表明,肝癌的出现与肝硬化关系密切,而PLC患者行早期手术干预治疗能够促使预后改善,提高远期生存率[8]。因此,早期临床诊断对病变发展的观察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临床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PLC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得到了显著提高[9]。
CT和MRI扫描均可对PLC病灶强化特征做出较好的显示。在多期增强扫描时,PLC的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呈高密度、高信号,而正常肝实质未呈现强化或呈轻度强化;门脉期病灶呈低或等密度信号,肝实质强化达高峰;延迟期肝癌病灶则降为低密度信号,反映病灶“速升速降”的强化特征[10,11]。本研究应用CT和MRI增强扫描时,发现动脉期均可见病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反映PLC病灶“快进快出”的特征明显。但本研究MRI检查有2个小肝癌病灶未被检出,因为病灶与正常肝组织检测信号相同。分析认为与小肝癌病灶的不丰富血供或门静脉参与血供有关。国外学者认为,肝实质大小、肝功能等因素均可对肝癌病灶增强扫描的显示造成影响,使得病灶显示难度增加[12,13],而CT和MRI对动脉早期的抓取颇为精确,“快进快出”强化模式也使得肝癌病灶与其他病变容易被鉴别。在本研究中,MRI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为91.7%,而CT诊断准确率为85.4%,无显著差异,与报道的研究结果[14-17]相似。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颇具组织学特性确定能力,同时结合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对病灶血供特征进行动态地反映[18],基于血流动力学鉴别病灶性质,依据增强类型及方式,更易于鉴别CT扫描可能混淆的非典型的小囊肿或小肝癌等。此外,资料显示,存在不同程度假包膜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病理学特征,一般表现为双层结构,内层为纤维组织,外层为新生胆管或受压小血管[19]。包膜在动态增强早期不强化,而在晚期,由于包膜内微血管密度偏高,病灶周边受挤压致使肝实质内血窦遭受压迫,对比剂滞留、扩散时间延长,但对比剂自病灶内已开始排出,故包膜以欠规则型环形高密度带呈现。基于此,在非典型强化病例中,包膜特征的发现有助于对PLC的临床诊断[20]。本研究显示,CT和MRI扫描均呈现非完整/完整环状假包膜强化,CT对PLC假包膜显示率为54.2%,MRI为62.5%,与赵年等[21]研究相似,提示MRI对PLC假包膜强化特征的显示稍优于CT检查。
综上所述,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中MRI对PLC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或对病灶包膜的显示均略优于CT检查,但临床可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决定是选择MRI还是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以早期发现PLC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