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和不足

2018-07-17王国珍

名师在线 2018年16期
关键词:品德生活化课程

王国珍

(山东省邹城市杏花村小学,山东邹城 273500)

引 言

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除此之外,由于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因此,各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社会技能的实践活动在这一门课程中同样必不可少;而这一点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成了一门综合性的生活化课程。所以,在课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不可或缺,同时又理所应当的。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老师来说,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生活化在课堂运用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与不足展开探讨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一)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观念与良好的品行。但观念与品行本就是极为抽象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即使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具有一定困难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各项能力都较为薄弱的小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是所有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而这些问题,恰好可以通过教学生活化的形式予以解决[1]。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安全伴我行》一课中,老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安全”、怎样的行为是安全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此时,若老师严格地向学生讲解“安全”及“安全行为”的定义,那么,烦琐又枯燥的定义不仅不能给学生对安全的理解带来任何的帮助,反而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安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此时,若老师能够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通过情景再现的模式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安全”,那么,学生必定就可以对“安全”二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老师可以模拟春游出行时公交车上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并模拟自己从上车到到达目的地的这个过程中会干些什么。当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一组扮演的过程中,另一组进行观察并记录这一组有什么不安全的行为,让学生可以通过他人看自己,进而更好地理解“安全”二字。经过实验,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天性与年龄往往决定他们活泼好动,且注意力无法在某一方面长时间集中。想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需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教学之中;而想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之中,就需要充分地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自己与课堂是有关联的,以及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是有趣且对自身有用的;而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重现生活的情景,从而在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让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能够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积极性[2]。

例如,在《出发前的准备》一课中,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春游需要准备的必需品,并掌握基本的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的能力。因此,老师可以在课上举办“一日家长”活动,通过在教室中模拟商场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制订个性化的“午餐计划”,并从模拟商场中挑选自己为孩子准备的春游物品。而正是因为春游和“当家长”都是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去做的事情,所以,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让部分学生扮演商场售货员,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理解什么叫作“文明”与“秩序”,让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更加正确且深入的认识[3]。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一)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不难发现,虽然教学生活化在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取得了较好的运用效果;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老师担心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化的场景容易导致教学进度的落后,从而使得原有的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所以在运用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方法时,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即只在课程引入阶段举1~2个生活中的例子,之后的教学过程仍旧采用传统的机械教学法。这种仅有“花架子”的教学形式,不仅不能在课堂上良好地展现出教学生活化的精髓,还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断层”,即无法真正理解老师所举的生活例子与课本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缺乏循序渐进过程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非常不可取的[4]。

(二)缺少课后反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生活。但部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了课后反馈的部分,从而导致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仅仅保存在了课堂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老师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不仅注重课前与课中的教学生活化,还需要注意课后的教学生活化。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建议老师可以和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通过老师布置实践任务和家长提供实践舞台的形式,让教学生活化过程从课上延续到课下,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锻炼。

结 语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工作而言,认识到教学生活化的不足与优势是老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第一步,也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的第一步。因此,老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学生活化的优势与不足,通过采取多种手段不断完善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有更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品德生活化课程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武文宝:品德传承三晋文化 精心酿造善美智爱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