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卷数据的“小先生”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分析

2018-07-16朱丽倩

创新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先生问卷教学策略

朱丽倩

一、问卷设计背景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普及教育方式,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一20世纪针对中国现状所提出的教育方式在新世纪则被赋予了新的理念与使命。学校选择“‘小先生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并在2016年11月获批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三五”课题。

“小先生”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小先生”教育策略,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研究,师生携手合作,促进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先生”制的实施对象以及主体参与者—学生,课题组设计了相应的问卷,对学生担任“小先生”的心理接受程度、能力所及范围以及其对这一教学策略的期许等相关情况进行相应了解。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对“小先生”的看法与期许,课题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调整方向,切实促进学生发展。

本次问卷针对全校初一、初二共40个班836名学生做了相应的问卷调查。问卷从心理基础、能力基础、小先生情境与愿望三个方面入手,设计了17道小问题;同时从学生自己担任“小先生”以及同伴给自己当“小先生”两种角色出发,调查了学生对于“小先生”教育策略的参与意愿、自我评估、呈现形式、时间长短、涉及科目、辅导人数等多方面的看法。

二、问卷调查数据汇总与分析

1.“小先生”教学策略实践的可能性分析

(1)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具有较大的认同感

根据问卷“心理基础”部分的3道问题的数据统计,虽然喜欢独立学习的学生较多,达到94%。但与此同时,愿意帮助他人、愿意接受他人帮助的学生人数也分别达到了98%和97%。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其情感指向既有社会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因此喜欢独立学习与愿意互帮互助并不冲突。学生的这一心理为“小先生”教学策略在学校的实践提供了心理保障。

(2)学生在能力层面上需要强化自信力

问卷在“能力基础”部分设计了5道问题,主要表现出学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比如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在一般及以下的学生占比30%。而不愿意担任“小先生”的原因中,因为自己表达能力不够的学生占22%,认为没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学生占20%。由此可见,对自我能力的不自信将成为阻碍“小先生”在学校推广实施的一个最大问题。

对比初一与初二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初二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的信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其他能力方面的顾虑则有所增多。可见一年的学习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对表达能力的自信,但对于“小先生”制的实践所需要的其他未知能力则产生习惯性的自我不信任,因此教师在推行“小先生”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能力,使学生看到自我成长以促进自信心的提高。相较于初一,初二有更多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培训后再帮助他人,这些数据都表明“小先生”制在学校推广实践拥有良好的前景。但与此同时,初二学生不愿意担任“小先生”的原因中选择“其他”的人数也有一定上升,在实践过程中应该进一步针对各班学生进行更为具体的了解,明确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2.“小先生”教学策略实践的方向性分析

(1)锻炼个人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优化教学策略

问卷中,对于最理想的授课形式,93%的学生选择了团队合作,其实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等因素,有些更适合个人主讲,有些则适合团队合作,因而“小先生”将呈现出不同的授课形式。但这一数据更多地体现出学校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而如何正确引导這种合作意识来更好地实践“小先生”就是课题组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如何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同时兼顾个人能力的发展,在强调团队作用的同时又突出个人价值的发挥,这就要求课题组老师在培养“小先生”的过程中处理好个人组成的团体以及团体中的个人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优化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在“小先生”中寻求发展。

(2)调整课堂结构,关注师生角色,构建新型关系

对于学生最能接受的课堂安排,主要集中在同伴占四分之一、老师占四分之三和同伴与老师各占二分之一这两种,可见学生在“小先生”的实践中依旧关注教师的重要性,体现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对“小先生”的产生方式更偏向于由学生推荐和自荐,不愿意完全由老师做主,体现了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其实恰好契合新课改理念,“小先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与辅助。“小先生”在实行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掌握“小先生”制的理论内涵,并能熟练掌握且运用“小先生”制培养策略,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自觉探索、实践、反省,提高自身有效教学的技能和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学习,学会学习”。

(3)转变价值取向,切近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

对于担任“小先生”时最看中的方面,调查结果主要集中于享受分享知识的愉悦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上,可见学生已由寻求他人的认同开始转向关注自我需求的实现。因此,在“小先生”培养策略上应更加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认识到“小先生”制并不是单向的付出和简单意义上的帮助他人,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应建立具有互励性的分析、探索、实践、反省、共享等的学习机制,实现学生自身学习技能和效能的优化,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4)创新教学形式,丰富实践内容,呼应学生心声

对于最想在哪门科目中担任“小先生”的问题,学生在问卷中表现出了多元的爱好与意愿,占比较多的依次是音乐或美术、数学、英语、语文,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爱好广泛、特长多元。因此,在“小先生”的实践与推广中,教师可以鼓励并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根据各科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通过评价和反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学生自信,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三、“小先生”教学策略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小先生”

对于“合适的授课时间”“最能接受的授课方式”“最胜任哪种‘小先生”等问题,学生表现出了课堂时间更偏向于教师授课,更希望“小先生”的实践放于课后的趋向。这体现出学生对“小先生”制概念认识的片面以及对其实施效果尚有疑虑,因此明晰“小先生”的内涵,改变学生对“小先生”的片面认识,是课题实践的首要任务。

2.帮助师生实现教学观念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由“教会学生知识”转为“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为“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这一教学观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转变。而处于这种转变期中的师生双方都处在迷茫阶段,而“小先生”制的推行很可能加大这种迷茫。如何正确调整师生角色?如何恰当地界定教师的指导范围与学生的自主性发挥?这些问题是“小先生”教育策略实践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3.建立富有成效的激勵策略

激励策略在“小先生”培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会对荣誉感、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更为重视,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励学生成为“小先生”的着手点。如何教会学生设定符合自身最近发展区的较高目标,使其积极进取,参与竞争?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所有学生成为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想当“小先生”的欲望。

4.建立行之有效的“小先生”培养策略

在解决如何让学生想当“小先生”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思考如何让学生会当“小先生”。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小先生”实践中真正的重点所在。杜洪波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五步走”有效实践“小先生”制,他认为“小先生”的随机产生可以扶助中差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使之更为自信,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展示自身价值的动机。但笔者认为,有策略地选择“小先生”将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这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极大考验。

如何量化挑选“小先生”的标准,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依据?如何选择适合“小先生”发挥的教学内容,创新与其融合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科学化评价体系,在实行“小先生”的过程中兼顾教学公平性与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是“小先生”实践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内容。

猜你喜欢

小先生问卷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问卷网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与“小先生”教学法
新课导入方法例谈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效课堂里的“小先生”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