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就近走读”契合教育规律
2018-07-16戴先任
戴先任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中新网5月2日)
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而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持续减少,其中农村学校占了绝大多数。另外,我国小学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却又在提高,如2015年,全国小学招生1729.04万人,比上年增加70.62万人;在校生9692.18万人,比上年增加241.12万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农村学校大量减少,农村学生流入城镇学校,从而造成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甚至有学校一个班达到150人。而农村学校减少,也让很多农村学生不得不到较远的地方上学,这就让农村学生或是选择寄宿,或是只能步行较远距离去上学。这种现象并不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农村学校减少,与不少地方多年来盲目强制撤点并校有关。这既增加了農村学生上学的负担,又导致城市学校大班额问题。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指导意见,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解药”。指导意见的要求,遵循了学生成长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而要求具体而细致,这也能倒逼地方政府科学制订布局规划,改变过去盲目撤点并校的错误做法,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要达到这一目的,相关部门在进行农村学校布局时,要能充分听取村民意见,不能再由政府部门单方面决定。对于学校的办学管理,也要加强社会监督,上级部门也要加强监管,保障好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让农村学校处于低水平维持状态。指导意见切中农村学校建设肯綮,但良法不足以自行,要让好政策落到实处,还需要强化落实,制订有力而完善的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让农村学生在村里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