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积极品质培养初探
2018-07-16胡芳莉
胡芳莉
摘 要:当今社会,压力开始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学生也不例外。对小学生来说,因为发育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面对诸多压力的同时往往会引发心理问题。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病态与弱点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而是更多地转到如何让心理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提出几点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教育的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健全人格
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越来越多,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处在该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主要是通过心理学当中较为有效的测量途径与实验方法,来针对人们美德、力量等积极层面的心理学思潮[1]。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奠定基础。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教育,如何用它支持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就成为广大教师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适合积极心理形成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校园环境包括显性心理环境和隐性心理环境。
显性校园环境包括学校建筑物、硬件设施、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齐备的教育教学设施,创设绿化、美化、净化、富于内涵的文化环境,学生就会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积极情感。比如,可以在各年级建立“我是小能手”等专栏展示学生风采,开设书法、美术、手工、健康手抄报等作品专区,围绕“爱家”“爱国”“行孝”“榜样的故事”等主题办黑板板,让每一面墙、每一幅画都能与学生对话,散发积极正向的能量,真正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隐性校园环境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方面。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班级凝聚力。隐性环境不易评估,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消灭学生的消极心理和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形式多样,无处不在。如学生经过几次考试失败后,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再努力也不会提高成绩,而不再努力学习。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能就会有几个学生被冷落在一边,在他们被忽视的时候,消极心理也在潜伏。好的学习环境应该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作为教师,应当将期望效应和“赏识教育”相结合,期望效应是教师的良好期望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赏识教育”是指充分认识到学生行为背后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赞赏,通过两种理念的深入整合,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与学,而是亦师亦友,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向教师倾诉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后教师基于学生朋友的角度来进行疏导,给予学生贴心的指导。长此以往,师生之间能够逐渐形成和谐、融洽、民主的关系,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会更为密切,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能够更好地开展[2]。
二、开展多元化的积极心理教育
(一)引入积极的教学模式
当学生可以正确认知自身的优势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特长更好地发育,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引入积极的教学模式,基于积极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比如,在进行“我是独一无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标签中描述自身最大的特征,而这个标签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学生在标签中大胆写出自身优势的时候,教师则应当进一步肯定学生的优点,表扬其敢于表现自己,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心;而当学生在标签中写出自身负面的情况时,例如胆小的描述,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一边撕掉标签一边喊“虽然我胆小,但是这样才能让我做事谨慎”,使得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也是一种优点,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心态。
(二)针对特殊个体进行独立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差异性是每个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针对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当给予有效的干预,鼓励其大胆说出自身内心的实际想法。针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其独立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主动联系家长,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使得双方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真正树立积极心理。
三、基于教学活动渗透积极心理
要想进一步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积极心理学不仅需要渗透于心理健康课程中,同时还应当广泛渗透于各个学科当中。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普及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内容,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蕴藏的积极心理资源,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全员育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比如,上课发言不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是每个班级都存在的,而如何对待这些学生,仅仅依靠传统说教方法无法真正改变这些学生。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套自信训练的方法,要求全班学生上课时针对教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于学生的答案,无论对错,教师都应当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逐步形成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3]。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孩子把“太棒了”“好事情”当作口头禅的时候,学生的积极品质便形成了,积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支持学生对抗压力和挫折的巨大力量。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是一项系统、漫长的工程。这就需要所有教师都密切关注和重视,掌握一定的积极心理建立的技巧和方法,使得积极心理学能够全面渗透到各学科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全红.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5(8):152.
[2]林颖.“幸福账本”让积极心理长住“心灵家园”:“幸福账本”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剂[J].新课程导学,2015(4):1-2.
[3]崔宝山,王泽潭,周秀琴.奠基幸福阳光人生:山东省济南中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2(20):22-2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