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2018-07-16聂元玲
聂元玲
摘 要:探讨了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课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观察能力,积极动脑,认真思考问题,小组合作交流和谐愉快,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体验参与的快乐,从而获得探究的新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行为习惯;探究兴趣;观察能力;体验参与;科学素养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三年级科学课又是《科学》的初始阶段,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他们对科学教材中的内容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拿着书本就想去翻翻看看,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也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作为科学课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课中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和观察能力,积极动脑,认真思考问题,小组合作交流,和谐愉快,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体验参与的快乐,从而获得探究的新知识。
一、培养学生科学课中良好的學习和行为习惯
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是由若干个基本步骤所组成,学生有了活动的空间,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缺乏自制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的极大兴趣,往往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探究活动在学生的兴奋大叫中开始,在老师和学生的手忙脚乱中进行,在老师声嘶力竭的叫停和学生的依依不舍中结束,出现了“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现象。因此,培养孩子们科学课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很重要,可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采用了“积分奖惩制”,具体做法是:
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科学课堂的具体要求都量化为积分,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量化。上课前准备好课中的学习用具,预备铃声响起,全体同学在实验室外按小组列队静候老师,如果做好了,每组都可以获得2分的基础积分;上课时,有纪律积分;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有积分;能做到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提出不同建议的有积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讨论时和谐愉快有积分;做笔记时安静也有积分……一个月获得积分最多的小组成员每人可以获得学校的“小典小雅”激励奖章。这样用积分机制量化规范孩子们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好习惯,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科学课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性的学科,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所具有的观察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中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如:教学“观察植物的叶”,首先让孩子们到校园或居住的小区里观察植物的叶子并摘几张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新鲜树叶,同时捡上几张落叶。上课时让孩子们猜想树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结构,比较新鲜叶和落叶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得出结论:一片完整的树叶由叶片、叶脉、叶柄组成;不同的叶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结构却是相同的。从这样直观地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还使孩子们从中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获得了想要的知识。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质疑,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体验参与的快乐。比如在“观察蜗牛”教学中,我让每组孩子都带着蜗牛、饲养杯(瓶、盒)树叶、菜叶……来到实验室,发给每组一个放大镜。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先说说你想了解蜗牛的什么呢?接着提出猜想蜗牛的身体结构怎样?它们靠什么活动?带着这些问题让孩子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蜗牛,把观察的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里,同时写出小组观察的结论:蜗牛是软体动物,有壳、头、触角、眼睛、嘴、腹部、尾部、有腹足,它们靠腹足做波浪形运动。在学生参与观察蜗牛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充分得到了释怀,学到了蜗牛的相关知识,也从中获得了参与的快乐。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观察能力,关注学生体验参与的过程,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张奇,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何紫亚.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菏泽学院学报,2014(S1):163-16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