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8-07-16谭乾志
谭乾志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生活化,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将生活引入课堂中,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旨在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为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数学均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学习质量以及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程度,教师要进行生活化教学,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以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着眼于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数学知识。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尚未成熟,理解能力还比较低,常常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将知识点的教学与生活相融合,使复杂难懂的一些数学难题简单化,巧妙地将其转化为简单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的相关知识,对“倍”的概念理解更透彻,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以下内容:西瓜2个,雪梨4个,香蕉6个,苹果8个,芒果10个,向学生提出“各种水果的数量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差异?”和“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随后,有学生得出以下回答:芒果比西瓜多8个,芒果的个数是西瓜的5倍;这些数字都和2的倍数有关,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香蕉的个数是西瓜的3倍……如此,教师将抽象知识简单化,学生容易理解抽象的“倍”的概念,学习效果更好。
二、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巧妙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接近的教学情境,将知识点的讲解和运用渗透到情境中,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提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问题,并围绕问题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小学活动的参与力度,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令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1)小明带着20元钱去文具店买文具,每本笔记本6元钱,那么小明最多可以买多少本筆记本?买完笔记本后还剩不剩钱?该怎么列算式?(2)文具店里转笔刀5元钱一个,练习本1元钱一本,橡皮擦2元钱一块,铅笔2元钱一支,小红共有15元钱,如果小红买了一本练习本和一支铅笔,那么小红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转笔刀?教师让学生进行买主和卖家角色的扮演,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贴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运用。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影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此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完“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表格,详细记录最近几次考试中自己的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的成绩,大致了解自己各阶段的学习成绩,让学生分析自己成绩起落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也考验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更高,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及时想出解决方案。如此,学生将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加倍。
综上,新课改下,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巧设情境,模拟情境交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运用[J].学周刊,2018(1).
[2]姜应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J].天天爱科学,2016(18).
[3]黄庆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 珠江教育论坛,2017(2).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