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2018-07-16赵巧巧
赵巧巧
摘 要:为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好探究活动是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通过设定目标、分配任务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来上好科学活动课,对于学生学习、学校教学等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培养儿童对于科学的兴趣、引领儿童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儿童了解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等。探究活动课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课型,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探究活动课的意义
探究活动课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型之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动手能力,既是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知识教授的手段和策略,同时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处于不断的更新、发展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科学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结论告知的多,过程理解的少;接受学习的多,体验探究的少”[1]等问题,探究活动课程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鼓励学生个体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侧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分析,坚决杜绝传统教学中的一味灌输而造成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实施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要求教师、学生及第三方的家长等都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需求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自主性的探究活动的同时,教师和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等要统一协作,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优良的条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探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了解学科教材、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师要对学科教材、教学目标及任务等做详细的了解,尤其对设置的探究活动所涉及的章节要提前做好备课,“要善于处理教材,重组学习材料,用学习情境在科学探究与生活联系间架起桥梁,能够为学生所关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从而产生探究问题”[2],探究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评判一节活动课是否成功的前提就是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有没有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探究问题,有没有使学生在任务开始前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在三年级上册中有“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一章节,在开展这一章节的探究活动时,可按照分组给不同小组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分别从衣、食、住、行等不同领域对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通过小组评比的形式对探究结果进行讲评、评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活动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当下生活实际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给学生布置合适的任务进行课下自主探究、学习。如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设置了“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内容,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可以通过探究活动来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身边常见昆虫,如蚂蚁、蚂蚱等的身体构成、结构特点等;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观察结果,分享在观察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等。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开展小学科学的教学,不仅能够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锻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等具有积极作用。
(三)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主动性差、理性分析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在采取探究活动课的形式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发挥好指挥棒和指导员的角色作用,使得学生能真正从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得,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在活动开始前,教师根据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并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好监督功能,引导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做好总结、点评工作,发现学生探究活动的不足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统一的讲解。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与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方法、理清概念;探究活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使常见的科学现象有科学的理论做支撑。
青少年具有思维敏捷、反应活跃、动手能力强等优点,同时受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学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其中探究活动又是主要形式之一。在实施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志文.体验探究性学习是变革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Z1):46-49.
[2]徐富娟.例談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新校园(学习),2012(1):152.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