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
2018-07-16马小梅
马小梅
摘 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在读书有利于写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关键词:阅读;练习;积累
目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令他们头疼的就是写作。学生一说到作文,就感觉苦恼,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对写作持消极态度,甚至厌恶作文,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指导学生写作也成了一直困扰老师们的一大难题。尽管翻阅了许多作文报、作文指导书,试着给学生读范文,讲写作方法,但最后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表达能力强了,又会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现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首先可以从读入手,文章要多读后才能领会其义。我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感觉学生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的那深深的眷恋之情。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熟读,知道课文大概的内容。然后,抓住重要的字、词、段落,让学生了解梅花的精神。学生在知道了梅花的精神后,又让他们继续读,去发现外祖父是想通过梅花来赞美中华民族那些有气节的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细细感悟:为什么外祖父离开家乡这么多年还能记住梅花呢?学生就会明白是因为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作者为了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选材很巧妙,结构很清楚。思乡的事、物很多,但作者小中见大,用梅花和梅花手绢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然后再和学生讨论生活中有许多人的精神就和某一事物的特征吻合,请你去思考,并把它写下来。我想,读是基础,那后面的写就是迁移运用。前过程是基础,是“初读”;后过程是提高,是“善读”。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对写作有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所以,阅读只有完成上述两个过程,达到善读的过程,才能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从阅读的认识过程分析,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应该作为写作的基础,要在读中学写,又要在写中促读。
二、勤写勤练,以写引读
多写多练,对于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首先是多进行写作的各种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如果字、词、句、段等基本功尚且不牢,成篇的文章怎么写得好呢?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围绕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来训练,或者写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样子,喜欢吃的水果的外观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耐性是有限的,再加上习作对他们来说既枯燥又乏味,如果不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难使之持之以恒。如果硬强迫学生反复去做这些既单调又乏味的训练,很可能收到反效果。因此,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只要是他们喜欢的都可以找来让学生练习,但这样的练习也不要过多,要求也不要拔高;要循序渐进,让学生渐入佳境,这样才能为以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2.从典型段落入手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桂林山水》,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仿写。
3.从结尾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注重摘抄与积累
把书中的好詞、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让学生把课文中或课外书中学到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积累加以运用。
2.扩写训练
就是在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地方根据课文前后的内容展开想象进行扩充,把它详细地写下来。如《我和乌丽娜》(小语十册第10课),课文后面写道:我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信中写些什么?课文中只字未提,此处便可指导学生把信中的内容写下来。
3.缩写训练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适合指导学生进行缩写练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篇幅较长,可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用较简洁的语言,把课文缩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读与写是密切结合而并存的,是相互依赖而起作用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发展。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将读与写合理安排,有机结合,既要把每个方面抓得很好,又要使读与写配合得好,切不可轻视或偏废某一方面,这样的读写才是有效的。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