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2018-07-16黄治汉朱伟锋
黄治汉 朱伟锋
摘 要:纵观小学高年级段这一群体发现,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越到高年级,其差距也随之增大。细细思考,这种差距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可能是老师的问题,也可能是班风的问题,或者兼而有之。这种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是怎样出现的,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为此,就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两极分化;对策
一、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刚刚进入学校时,学生都是一张白纸,但因为智商的差异,小学低年级段就已经出现了学生学习的差异,随着从一年级升到六年级,随着数学知识由形象转为抽象,这种差异越来越突出;此外,由于基础水平始终薄弱,使得学生开始厌恶学习数学,加上学生学习态度的不同,都是产生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
(二)教師因素
一般情况下,在老师任课的安排上,学校采用的都是“一条龙”形式,倘使老师不及时学习,那就可能会导致“水平不足”的情况。低年级的老师不清楚高年级教学的具体情况,讲课时,勉强把知识灌给学生。至于学生有没有吸收,教师往往不去关注,对数学知识的拓展达不到高年级的要求。而高年级老师对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也不清楚,对整个教材的设置、体系、内容等不熟悉,这定会在教学时要么出现“断层”的现象,要么出现数学知识点的“错位”。对于低年级的教学现状,如今有些高年级老师不清楚。在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时直接采用数量关系来解决;在解方程的教学时,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讲解了未知数在减数的位置、除数的位置类型的方程,这是可以接受的,但采用四则运算的关系去解决,这些教法有失偏颇。
二、解决两极分化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水平
1.要加强教研组内的探讨,积极发挥团队的力量。我们日常开展的评优课都是任课老师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不太容易听到真正的常规课,而每一位老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数学知识的积累、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是从平时的每堂课中体现出来的。所以,笔者建议每位老师要一直努力,保持空杯心态,多听听老教师的课,教研组长还可以根据组内的情况、实际需求多组织一些这样的常规课,增加相互学习的机会。
2.进行反复训练。尽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中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1]即使当时记住了,但是课下不及时复习,时间长了,就会忘记。或者当时只是听懂了,但是没有掌握,即便是掌握了,也不会运用。为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多元化练习。有的老师认为,多元化的训练会让学生反感,那你为什么不在知识点不变的前提下,变换一下训练的方式呢?例如:在开展圆的面积的训练时,第一节课可设计最基本的训练;为了让学生不排斥,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第二节课即可进行变式训练,既知道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周长,同时也知道面积,让学生说一说其对不对。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个性化教学。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数学基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不同,这就使得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模板要求学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方法、练习的选择以及问题的设计都要照顾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例如:练习题的设计环节要考虑三个方面:针对基础生,教师主要使他们掌握“双基”。[2]主要是本节课知识点的基本应用;针对中等生,主要是强化他们的“双基”。这一层次应是新知识与旧知识混合,难度中等,题型灵活性强,既能复习旧知,又能强化新知。针对优秀生,主要是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更上一层楼。这一层次难度较大,有很多陷阱。
2.分层布置作业。对于作业的布置,一直以来,很多老师都是布置一样的作业,作业完成好的,老师会奖励他们一个笑脸。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忽视了学困生这个群体,学困生每天作业中出现大量错误,极大地削弱了其学习数学的信心。我认为,不管是作业本,还是辅助练习都应该分层要求,学困生只做基本题,中等生多做几道自选题,优生还可多做课外探究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有针对性地辅导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必须对症下药,具体原因具体分析,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每位老师要对后进生做到鼓励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除了教会他们在课堂上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外,老师还要多关注他们,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后要做到一对一的精心辅导,包括试卷的面批、作业的面批等。同时对于作业的布置,特别是试卷,一定要做到分层布置,让他们渐渐地进步,急功近利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总之,针对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必须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我,同时,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倪现杰.浅谈如何缩小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J].新课程(小学),2015(2):173.
[2]左雨峰.合格的教师不抛弃“学困生”[J].读与写,2014(7):19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