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乡村之子读懂乡村之美
2018-07-16程嗣武
程嗣武
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先要爱家,要想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地,就要做实爱家乡教育。安徽省黄山市广阳中心学校虽地处偏远农村,但前有千年陵阳山,旁有万亩太平湖,四周稻田环绕,风光秀丽。育人先育德,如何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带领孩子们发现并读懂乡村之美,进而培养他们的热爱家乡之情以及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呢?我校立足乡村实际,努力挖掘农耕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让孩子们在听、说、玩、做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亲近乡史:在“老故事”中追溯故乡的前世今生
“沉沉浮浮老石台,回归太平新广阳。”1970年,太平湖蓄水完成,作为老石台县城的广阳城被淹没,城中居民顺水后靠聚居,形成了现在的广阳村,后划归黄山区。学校目前的服务对象就是这些移民的后代。曾经的广阳城十分繁荣,明代重臣毕锵的府邸也坐落于此。太平湖水淹没了古老的建筑,也留下了丰富的回忆。爱家乡就要让孩子们先从了解家乡的历史开始,这样才能在探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过程中生发出对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广阳的居民渐渐老去,年轻人一个个外出务工,如果没有人及时关注,那么那些流传于民间的老广阳故事将会永远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于是,学校充分发挥本地教师的优势,发动他们到乡间走访采集那些沉没于湖底的老广阳民间故事,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经过加工整理后编写成了《老广阳》校园读本,作为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内容。读本中有在当地流传的美食故事、美德故事、关于毕锵的趣闻逸事等,为孩子们打开了一幅描绘老广阳的历史画卷。由于这些故事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使用中我们还采取了教师带学的方法,先由教师来讲述这些故事,再让学生自己去读,最后通过故事会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共同了解关于老广阳的陈年往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历史、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体验农事:在“老农具”中发现乡村生活的来往变迁
农业生产是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农具已逐渐被机械设备所取代。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农具都去了哪里呢?为了解这一状况,学校组织教师到周边村民家中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木质农具已被当作柴火烧掉,还有些则放在屋外日晒雨淋,早已面目全非。老农具凝结着农村生活的智慧,代表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它们可以被淘汰,但不能被遗忘!基于这样的共识,学校教师一起行动,从附近村民家中收集起那些被淘汰的农具,在学校里开辟了一间农具展览室,取名为“记忆中的农具”,同时还为它们制作铭牌,记录各自的名字和用途。
当孩子们走进展览室,看到这些农具时,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有的说“我家也有”,有的问“这是什么”。这时教师就会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介绍一些农事活动,告诉他们以前农民们是怎样一锄一锄地挖,一耙一耙地拢,一粒一粒地收,才有了一个丰收的秋天。孩子们可以在观看和聆听中了解祖辈创业的艰辛和努力,由此生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传承文化:在农谚农活中体味农业智慧
农谚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是农民对长期农业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他们生活智慧的结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农谚中蕴涵的生活智慧和哲理,学校教师受《诗经》创作由来的启发,将平时流传在家乡的农谚进行收集和艺术化改造,并在校园里的相应位置进行挂牌展示。比如:竹林里挂有“雨后春笋长得快,雪压蜡梅分外香”的牌子;草地上挂有“草压草,不长草;树挤树,根根直”的牌子;树木上挂有“肥施浅,不如深;水浇多,不如少”的牌子……我们还用“早起三朝到一工”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用“不怕慢,就怕站;不怕少,就怕懒”来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孩子们通过读农谚不仅加深了对农事的了解,更感受到一种文学的熏陶,并学会了为人为学的道理。
乡村里的土地多,校园里总有一两块空地,于是学校师生一起动手,把空地弄平整,撒上菜籽,开辟成一块种植园,并取名为“小颗粒种植园”。这里也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农耕“实践场”。他们将在农谚品读中学到的种植知识应用于“小颗粒种植园”的打理中,在日复一日地观察与等待中经历一株植物從发芽、成长到收获的全过程,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以及自然的博大美好,从而学会更加珍惜和感恩。
四、熟识百草:在“墙上的百草园”中凝结家乡记忆
我们学校周边的田野里长满了野草。老农说:“别看它们是野草,其实每样草都是宝。”这句话启发了大家。爱家乡,就要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如果连家乡的草木都不认识,怎么谈得上爱家乡呢?我们决定将这一思考落实在行动上。于是,我们先利用“形色”等识图软件对植物进行拍照确认,再到网络上查找植物的相关资料以充实植物卡片,最后请当地的老农对植物的功用进行补充。有些植物实在无法辨别的,我们就让几位教师反复拍照搜索确认,保证实物与资料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拟出关于植物说明的文字稿后,我们又去找农业和林业专家审阅,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图片文字的权威性。
关于各种植物介绍的展板制作出来后,我们将它们挂在校园内的墙面上,上面有谷物,有蔬菜,有草本植物,有木本植物,有常见的植物,也有本地一些特殊的植物,校园一下子就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孩子们通过画一画、认一认、找一找、说一说等多种形式,重新打量身边这些似曾相识的植物,再到田野里寻找它们的原型,“墙上的百草园”就这样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他们的脑海,也凝结成多年后他们关于故乡记忆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