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汗挥洒四十春
2018-07-16杨家卿
杨家卿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大事件。在这个重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而今年过花甲的我,作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参与者,更是直接的受益者,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成果,亲历了40年的时代变迁。回首时光的长河,流淌有无数动人的故事。此时此刻,愈发崇敬感恩这一宏阔伟大的时代。几十年来,尽管我在上百篇文章和十几部著作的前言后记中,尽情讴歌这波澜壮阔、令人荡气回肠的难忘岁月,如今我仍然心潮逐浪高,禁不住倾泻于笔端。
1978年为改革开放的元年,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重要标志。那时的我,是一个正值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弱冠”青年。当从广播里听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新闻时,我在农村大队主办的黑板报上写下20公分长的仿宋字通栏标题: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板面主要内容摘录了《人民日报》发表的公报,这是一次令我终生不能忘怀的永恒记忆。凭我对政治课的偏好和积淀的政治素养,感觉到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转折信号。由于对高考认识的模糊,使我错失了当年七月应该参加的考试机会。春节期间,见到我高中阶段的四位同学,他们是同一个村子且当年金榜题名,一时在方圆左近传为美谈。利用假期,他们骑着自行车专程到十几里远的安乐寨村看望我。当时我还真不知大学为何物。听他们介绍了大学校园里的缤纷生活及复读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别给我打气加油,一致鼓励我下年参加高考。经过发奋努力,最后天遂人愿。1979年,我以309分的成绩被新乡学院中文系录取。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他们的示范和鼓动,我极有可能会失之交臂、错过良机。所以,我也真诚地感谢他们。这种至真至纯的同学之情时常萦回在我的脑际。数十年来,我们书信来往、相聚交流不断,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做出了贡献,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
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成为我实现人生梦想的新起点。进入大学,我们这些相同经历的人倍感机遇的难得和时间的宝贵,对知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学习的氛围异常浓厚。每天的黎明、晚上,学校教室、操场、树荫下、阳台上,我也完全融入同学们背诵诗文的身影。“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座右铭。百废待兴之时,学校的教学科研、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后勤服务等等还不太规范。记得不少老师发的讲义都是手工刻制的油印版本,也有部分教材选用的是全国高校中有声望的教授主编的。我印象较深的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和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等,都是国内一流的。老师把中文系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需要配合阅读的书目,印发给同学们参考。由于图书出版发行的限制,有的常用工具书中在中等以下城市的新华书店无法买到。我写信托人民大学同学给我买了商务印书馆刚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获至宝。它们着实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有同学得知很羡慕。
有关高考的话题,纪念恢复高考20年时,《河南日报》曾开辟一个“我的大学梦征文”,我以“人生旅途的转折”为题,对那段难忘的求学生涯做了比较详尽的记录。
有学者谈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主力军是77、78、79“新三届”(相对于64、65、66“老三届”)同学。此言虽有夸张,但我始终认为,恢复高考对我们那代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如同寒夜里点亮我们的一盏灯,成为永远抹不掉的记忆。那时的确僧多粥少,大家心中燃起希望之火和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但最终能够翻越这座大山的毕竟还是少数。查阅资料得知,1977、1978、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分别为570万、610万、468万,录取人数为27万、40.2万、28万,平均录取率为5%、7%、6%,而近些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都在75%以上,有的地区可达百分之百,真是今非昔比。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超教育本身,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成为改革开放这一前所未有的大目标的历史起点和心声。它与真理标准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一起构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三大里程碑事件。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创造了美好未来。40年的变化,就我个人而言,无论如何都是想象不到的,犹如天翻地覆。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怀和感恩,同时也感谢没能如愿的众多的莘莘学子。如果没有数十年来广大劳动者的辛苦劳作和不懈拼搏,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大厦是不会轻而易举落成的。
我毕业分配到单位第一次被委以重任,便是安排我给上级领导起草一个讲话稿,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我参考了有关资料,紧密联系实际,精心作了准备,结果一炮打响,领导比较满意,给同事留下了“能写材料”的不错印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地方志编纂工作,称之为拨乱反正后的“盛世盛举”。1983年4月下旬,我有幸赴洛阳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地方志规划会议。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安排了侯仁之、谭其骧等学界泰斗的专题学术报告,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罗干与会致辞。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的全国性会议,并使我亲眼目睹了一流学者的风采,扩大了学术视野。会议结束不久,我在全市教育志编写工作会议上传达了主要精神,还讲了我的意见,初出茅庐就在全市教育界的“笔杆子”面前崭露锋芒。一年多的时间,我就被选调到市委办公室、宣传部工作。33岁那年,我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搜集撰写了《司马懿与司马故里》一书,1990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人民日报》等报刊作了报道和评介。书法大家沈鹏题写书名,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文章大家王梦奎拨冗作序,称之为“关于司马懿和司马故里的专门著作,这还是第一本。‘国内首创’,其功自不可没”。199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二部书稿《学步小札》,由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题签,王梦奎先生在百忙中又为拙著作序鼓励。从此,我的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居住条件和环境不算好,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不到25平方米的低矮平房里,房屋潮湿简陋,空调和暖气更是奢望。写作的乐趣战胜了一切,每天给自己定下必须完成的字数。常常利用晚上家人都休息的时间,面对孤灯,艰辛耕耘。家里家外,借用别人的话就是“人家早睡我晚睡,人家晚起我早起”来鞭策勉励自己。
1999年3月,我参加全市副县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市委宣传部七人入围,我名列其中,年龄当属最大,也为宣传部增添了光彩。2002年秋季和2011年春季,受河南省委组织部调训,分别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河南省第四期县处级干部培训”和在省委党校举办的“河南省省辖市县处级干部培训”。三个多月的系统学习,对扩大眼界、更新知识、提升素养、增强本领都有莫大的好处。如在华东师范大学圆满完成培训之外,晚上我把别人喝酒、打麻将、唱歌等娱乐时间,用来到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听报告或讲座。听课的笔记本,诸如上海市作协主席叶辛、“巴蜀鬼才”魏明伦关于创作体会的讲座及政府官员、外国政要的讲座,我分门别类地保存着。说来也许有人不信,我至今不认识麻将牌上的符号。上海那段学习生活,我写过一首小诗《申城感怀》抒发了我的胸臆:“玉兰轻拂送秋风/中原诸君聚申城/珍机惜遇换理念/岂敢怠惰虚此行/心存巍巍报国志/胸怀殷殷济民情/且把今日当明日/皓首相忆慰余生”。
一般人到了“知天命”之年,多会选择安逸、舒适、享受的生活,或注重身体保健,或考虑安全降落。我50岁时又参加了中央党校研究生考试并被录取。在中央党校礼堂开学典礼那天,看到在座的大都是30岁左右、与我孩子年龄相近的青年,心里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年龄上的悬殊必然造成认知、交流和沟通上的差异。我作为地方党校的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年龄虽非最大,也在前位。估计这些综合因素学校考虑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名学员中,我被任命为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党支部书记。我想,自古以来每个人的成就与年龄不是正比关系,做官、做学问、做生意成功与否都不分年老年少。单从做学问上来说,蒲松龄72岁仍是一介贡生,苏老全“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在从北京返回的列车上,用手机备忘录记下了我的感想:“初秋天气朗/学子充电忙/四面八方汇/京华聚一堂/职务有高低/年龄分少长/中共高学府/行管增修养/园丁苦耕耘/弟子孚众望/三载同一窗/教学共相长/吾今逾半百/心追深而广/时变势也移/坐享空亦枉/自愧识有限/想笃方无量/万事凭勤奋/无志空一趟/廿一逢盛世/国兴民安康/扬鞭自奋蹄/谦恭莫张扬/居安常思危/忧患未敢忘/但等麦梢黄/煮酒咏流觞”。这是我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2008年和单位几个比我小七八岁的同事,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授职称答辩。我走进考场,毕恭毕敬地给主考官鞠个躬,表示敬意。他们看到我年过半百还下此功夫,不约而同站立起来,示意我坐下。说真的,那时心里的酸甜苦辣霎时涌来,我强抑自己,辛酸的眼泪才被控制。不过,天道酬勤,上天对我还是偏爱和眷恋的。我的追求和进步,也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认可和周围人的广泛赞誉。2012年8月,我还报名参加了河南省直副厅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取得了超过分数线的成绩,省公选办给予了肯定。一路走来,可以说我是行进在奋斗进取的路上。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别在业余。我加上一句,业余还在坚持。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大学毕业至今,我丝毫不敢放松学习和对知识的渴求。时刻记取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良训,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除去挤时间学习外,每天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报纸和“新闻联播”必看,这些习惯几十年都在坚持。
我40年走过的人生道路,大多从事党的理论宣传、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这些舞文弄墨的工作。翻开我著的《学步小札》一书的开篇之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攀登》,是我1979年的心理写照。文章开门见山写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党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作出的重大战略转移。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十亿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这一决定,似春雷震撼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结束语:“让我们奋斗吧,在2000年的高地上,留下闪光的足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攀登!”
我这40年的有效时间,除了工作、学习,就是研究和写作,基本上已成为我的习惯定势。我写的文章落款多是星期天或节假日或晚上。研究或写作都是针对现实问题有感而发,无关痛痒无病呻吟之类的东西一概不写。我的体会是,学习积累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这就需要注意观察生活,总结规律,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对有些重大问题的思考还需要有前瞻性。我这样想,也是努力践行的。比如2004年我主持完成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两大顽症的制度建设研究》,我把自中国共产党建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错误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分析、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该文摘要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发12000多字,在全国学术界激起了不小的反响。
我用逆向思维的研究方法,针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问题,申报立项省级课题《影响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研究成果在《郑州大学学报》发表后,《新华文摘》摘要转发。主持完成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改革开放与进一步解放思想》《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在国内学术界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再如,我在2012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建研究十题》一书,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教授为该书作序,称“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党建研究领域中十个重大选题进行研究,立意深远,高屋建瓴。这种突破难点式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一个理论工作者的眼界和胸怀”。并称赞“这十个专论,彼此之间既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时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关心、企盼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实针对性很强。像本书这种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对中央和有关部门及地方党委的决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撰文予以高度评价。《光明日报》等30多家主流媒体或评介或转发,河南省委组织部经层层推荐,该书参加了全国优秀党建教材评选,获得全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为了配合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党员干部提供学习参考材料,有幸受河南人民出版社之约请,同时出于一个党的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我利用公余时间,把20多年相关研究成果筛选整理一部分,加之撰写的有关文章,应时出版了《群众路线纵横谈》一书。又承著名理论家、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作序,并在《人民日报》撰写了书评,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反应。在河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荣获全省唯一独著的理论通俗读物奖。经过严格评选,入选河南省农家书屋、河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并五次再版。业内人士称,这在政治类图书出版不太景气的形势下,很是难能可贵。国内知名的理论家、作家、编辑家等为我的书评写道:“作者能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科学安排,力排冗务,静下心来读书写作,著作丰硕。如没有闻鸡起舞、青灯黄卷之功,没有耐得寂寞、吃得清苦的超脱精神,是难以有此等硕果的。这也许就是作者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所致”;“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文学作品,要在各自的舞台上练就一套漂亮的‘手、眼、身、法、步’”,“要写出笔底波澜,舞动袖里乾坤,勤奋和用功是唯一的途径。诸君不信,有杨家卿先生的一串足迹可为佐证”;“看一看古今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的执着一念者?家卿先生的成就,不也印证了这个真理”。我在焦作市委工作期间的一位老部长多年后在《滴汗文墨——读杨家卿〈磨砺集〉》书评里写道:“他没有去刻意追求职务的攀升,而是潜心专研学问,以求文以彪炳,章以无疵,积章成篇,积篇成书,成不了‘大家’,也要‘小’有成就。因此,他没有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官场上角逐,而是身居斗室,耐住寂寞,在方格文墨中寻求乐趣和精神寄托”。
耕耘一分,收获一分。2015、2016年,外文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文心三卷》《焦作探路》两本书的四个副标题,或许能够代表我的心路历程。即为:甘苦自知——在岁月的年轮中奋斗;领袖情怀——在历史的隧道里寻思;学林管见——在理论的殿堂内求索;焦作探路——在改革的大道上前行。前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约请出版了《杨家卿文集》(1~7卷),编选了近40个春秋的理论文章、专著和散文随笔,既是我对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简要梳理和回顾,也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微薄献礼,又是我人生60年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总结。去年伊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二级教授相继颁证发文。此乃当下国内文科类很高的荣誉及待遇。喜极万端感慨,遂赋小诗:“年初忽闻双喜临/多少情怀涌寸心/墨汗挥洒终未悔/志远会当报佳音”。2017年5月25日,是我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所在单位30余名同事为我卸任话别,感其情,记其语,念其人。时短言深,情笃意切,刻骨不忘。特赋诗以志:“仲夏北国飘麦香/满座高朋话衷肠/多少感悟凝数语/不尽情怀胸腑装/岁月悠悠如隙过/人生漫漫似沧桑/诸君良言铭心彻/吾愿甲子续华章”。
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已经启航。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时刻告诫自己,还需有“夕阳无限好”的境界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继续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思想不停,笔耕不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