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2018-07-16陈莉戴朦李红旗章琦尹长森胡立群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陈莉,戴朦,李红旗,章琦,尹长森,胡立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合肥 23000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观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已经被普遍运用[1-3],且有可能成为正常血压者新发高血压的预测因子[4]。而炎性反应是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或能预示老年人群出现新的颈动脉斑块[5]。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炎症中的作用逐渐揭示,其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也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6]。本研究通过观察hs-CRP、HbA1c等指标与IMT的关系,评价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9例,其中男83例,女76例;年龄60~75岁。根据IMT分为三组,内膜正常组53例,内膜增厚组35例,斑块形成组71例。斑块形成组中根据回声特点,又分为稳定性斑块组46例,不稳定性斑块组25例。本研究取得安徽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自愿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60岁以上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7]标准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排除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及进一步专科检查,排除肾实质性、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继发性高血压,排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炎症性疾病,排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害、不能配合检查者。

1.3研究方法

1.3.1临床资料采集记录病史及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等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

1.3.2实验室检查空腹12 h以上,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测定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等指标。

1.3.3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科医生专人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分别探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等处,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径,记录IMT、斑块有无及斑块的部位、大小、回声和表面特征等。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按照Naghavi等[8]的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光滑,呈强回声者属于稳定性斑块;斑块表面不光滑,回声强弱不等或呈低回声者属于不稳定性斑块;同时存在上述两种归为不稳定性斑块。

2 结果

2.1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病程等一般特征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好。UA、FPG、TC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比较,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HDL-C比较,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个指标斑块组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见表1。

表1 各组临床及生化指标比较

注:TC为总胆固醇,TG为三酰甘油,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s-CRP为超敏C反应蛋白,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与内膜正常组比较,aP<0.05,bP<0.01;与内膜增厚组比较,cP<0.01;下表同

表2 IMT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n=159)

注: AGE为年龄,BMI为体质指数,BC为病程,UA为尿酸,FPG为空腹血糖

2.2IMT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见表2。

2.3颈动脉血管病变影响因素以患者颈动脉血管是否有病变作因变量,以年龄、BMI、病程、UA、FPG、TC、TG、HDL-C、LDL-C、hs-CRP、HbA1c及IMT作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hs-CRP和IMT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颈动脉血管病变影响因素分析(n=159)

注: IMT为内膜中层厚度

2.4不同斑块类型患者hs-CRP、HbA1c水平比较稳定斑块患者有46例,不稳定斑块患者有25例。不稳定斑块组患者hs-CRP和HbA1c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持续作用于动脉壁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包括血管内膜和中层增厚、血管壁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狭窄。脑血管病变的严重性一定程度上可从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反映出来,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效的检测方法[9],对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0]。研究显示,70岁以上人群中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CAS)患病率女性约为7%,男性约为12.5%,ACAS患者发生同侧颈动脉缺血性中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和血管性死亡的风险增加[11]。

炎症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hs-CRP是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Stone等[12]认为,hs-CRP是通过直接影响斑块发生发展的速率,即使hs-CRP值在正常范围内,动脉硬化的发展也会随着hs-CRP水平的升高而加速。本研究发现,hs-CRP在随着动脉硬化程度而升高,从斑块类型上看,hs-CRP在不稳定斑块组水平更高,回归分析则进一步证实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有关研究一致[13],提示hs-CRP作为炎性指标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浓度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程度呈一定相关性[14]。另有学者以健康体检者为观察对象,同样发现HbA1c与IMT异常,特别是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性[15]。Lee等[16]的研究显示,在血糖正常的老年人群HbA1c与颈动脉硬化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本研究中,IMT随着HbA1c水平升高而增加,且不稳定斑块患者HbA1c水平比稳定性斑块者显著升高,提示HbA1c可能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脉硬化的进程。

本研究以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对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与hs-CRP和HbA1c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hs-CRP、HbA1c水平与IMT呈正相关,hs-CRP、HbA1c、IMT独立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hs-CRP及HbA1c水平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

表4 不同类型斑块患者hs-CRP、HbA1c水平分析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