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延安市子长县火炕

2018-07-15◎郑

文化产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薪柴火炕陕北

◎郑 倩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 10065)

火炕,是北方民居的常用设施,也被称作土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火部》称:“炕,乾也,从火亢声。”①“乾”,读“ɡān”,通“干”,解释为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古代汉语字典》解释:“炕的本义指用火把物烘烤干。”②可见,这里炕的意思并不同于现在的炕。《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中记载:“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③“坎”,释义为坑穴,地面低陷的地方④。 由此可见当初是在坑中生火取暖,可算作火炕的原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鲍丘水》中记载:“水东有观鸡寺,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⑤

文中所描述的能够使一堂尽温的设施应为炕。唐朝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八注21《考声》云:“上榻安火曰炕。”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火炕”的用例⑥。宋金时期,又出现关于金国女真人对炕的记载,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卷三的一篇关于女真族的文章中提到“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⑦可见,当时火炕的作用已与今日相同,除了取暖、休息,就连饮食也在其上。

一、子长县火炕盘制工序

窑洞建筑反映风土人情、人文环境等地方特色。炕,作为陕北窑洞建筑内的主要设施,是一种源自农业文明的民间艺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炕的盘制工艺、技法传承等均面临着青黄不接的断代危机。子长县的炕,从炕在室内的位置上看,砌壁靠窗者,叫门前炕,砌在后壁处叫窑掌炕,现将县城内最普遍的火炕盘制工序逐一梳理。

(一)和灰

和灰为盘炕准备工序的第一步,将灰案放置地上,倒上水泥、沙子,加水进行搅拌,后铲入灰斗中以备用。

(二)盘炕放线

放线是保证一盘炕方正规整的前提,线在此处的作用等于直尺。子长县的炕,深浅一般为两米,长短则视情况而定,确定好尺寸后,于各角处放一块砖,然后另取一块砖并绕上几圈尼龙线,搭放于之前铺好的那块砖之上,线的另一端绕在与之平行的另一块砖上,并与砖的外边重合且达到绷直状态。

(三)垒炕墙

图1 垒炕墙

放线之后,下一步是采用错缝条砌法进行铺砌,每隔一层,砖的左右均为半砖。子长县火炕大多采用灶连炕的形式,所以在砌靠近锅灶台这边的炕墙时,需留出进烟口。通过当地流行的一句话:“一尺八的锅台二尺高的炕,坐在炕上胳膊肘正好搭在窗台上”便可知道炕墙的高度。

(四)盘“炕通子”

“炕通子”也被称为“炕洞”“巷道”,是在炕墙内部的一道制作工序,也是一盘炕好坏的核心所在。“通”,即烟雾在炕体内部的流通,这一步的作用为分隔烟道,支撑炕板,将热气均匀分布在整个炕面。所谓盘炕通子,实为在炕墙内再加几道较低的半椭圆形墙。

图2 盘炕通子

(五)铺炕板

铺炕板是一盘炕成型的重要一步,用来铺炕板的石头称为炕板石。子长县的炕板石多采于河两岸或山上,河道里的石头经过洪水的冲洗及风吹日晒,形成分层,当地人们利用掀子等工具取出其中的一层或几层,打磨后铺于炕通子墙之上,并用泥进行拼接黏合,填补石板间的缝隙,形成完整的炕面。这里用的泥,是将麦秸、土、沙子等搅合到一起,作为一种胶材料,克服黄土泥的疏松弱点。

(六)铺土

铺炕板石后,炕面成型。由于炕板石传热太快、保温效果差,且在不烧火时睡着过于冰凉,不利于健康,所以铺一层黄土于炕板石之上,并将它踩实,能起到隔热、减凉、保温等作用。

图3 铺土

(七)加炕沿子

炕沿,也被称为炕拦、炕楞,是一盘炕的边缘。经过铺炕板石、铺土之后,炕墙和炕面可能会等高,需要加炕沿子。子长县的炕沿,多为石板炕沿,是选用一整块石条,经过细凿打磨后铺上,之后刷墨并用油浸润,然后再擦拭抛光,使之黝黑锃亮。

(八)漫炕

漫炕是盘炕工序的最后一步。“漫”,即用水加黄土再加麦秸或榆树皮渣子搅合成稀泥,平抹于撒了黄土的炕面之上。通过这一步,整个炕面平整光滑,加入麦秸等可有效防止黄土面裂缝。炕盘好之后,需在大火的熏烤下去除湿气,干透。

二、传统火炕文化内窥

传统的火炕,是祖辈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竭尽全力将其继续保留。原因何在呢?

(一)火炕功能

窑洞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冬暖夏凉。火炕具有“睡眠中自然养身”的美誉。陕北地区冬季严寒,但没有多种类的取暖设施,有了火炕之后,烧一次火,整个炕都是热的,据当地居民说:它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受凉受寒,防止寒气入体,对改善风湿具有一定效果,而且可预防颈椎、腰椎、关节炎等疾病。

(二)生活习惯

陕北人民,从呱呱落地到白首归天,都离不开火炕。由于火炕温暖舒服,所以人们睡在炕上、吃在炕上、玩在炕上,平时更喜欢聚在炕上。尤其是冬天,“下面冷,快上炕”几乎是主人见到客人说的第一句话,邀人上炕以示友好热情。在炕上,也会有很多讲究,比如不踩枕头,陕北人民认为踩枕头或坐枕头是不吉利的;一家人坐卧在炕上的时候,会把长辈请到炕头,而晚辈在炕梢,这体现出家长的地位,也是长幼有序的体现。

(三)精神寄托

陕北的炕,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设施,不仅是休息睡眠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在子长县日常生活中,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休息睡眠是一盘炕最基本的功能,很多人生仪礼的举行都离不开炕,从婚丧习俗来看,把新娘子娶回家后的“抱孙子”“吃儿女扁食”“压四角”等活动都是在炕上进行;老人临终前,儿女们为他们穿“老衣(寿衣)”,给亡人理发、用酒净身等也都在炕上进行。

三、当下的生态探究

火炕的历史悠久,自20世纪90年代,子长县开始大规模打破传统的居住空间,盖起居室分明的楼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村内大多数村民的居住空间从窑洞换到新楼房,将菜地转换为林立的高楼,但居民们依然会在卧室内享受那凝聚着古人智慧、寄托着精神情感的炕。但火炕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燃料消耗大,影响燃火因素多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为了保暖,需要燃烧大量的薪柴以保持适宜的窑内温度,即使在炎热夏季,为防潮,依然需要隔段时间烧一次炕。而且有的炕进烟口位置欠佳,或者烟囱口径过小,导致生火困难,不能满足烟气的顺利排放。此外,燃火还受天气影响。

(二)存在安全隐患

锅连炕的形式在县内分布广泛,如家有小孩,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再者,点火时,火焰,火星可能会从灶火口窜出,点燃堆放在锅灶台旁边的薪柴,引起火灾。

(三)影响生活健康

子长县烧炕的薪柴主要为煤、薪柴等。陕北人们都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其中瓦窑堡镇就是子长县城的中心,2003年列为全省煤化工基地县。不可避免的是,薪柴燃烧时产生大量烟尘,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会严重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甚至可造成呼吸系统疾病。除此之外,有的炕封闭性差,会漏烟跑味儿,或者灶内煤若未烧得干净,窑洞内通风性能差,人们在夜晚入睡时容易供氧不足,从而引发一氧化碳中毒,会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虽然传统火炕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县内村民通过不断探索新的炕的形式,将其保留下来,具体为:(1)将传统炕的盘制材料由砖块、石板换作木材,供热则是由暖气管替代之前的锅灶,暖气采用市政集体供暖,节约能源,省心省力,这就解决了燃料消耗的问题;(2)新形式的炕取消了传统炕中的炕通子结构,加之其制作技术成熟,所以对工人师傅的技术要求较低;(3)新形式的炕不需要烧火,所以取消了锅灶台,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且实用、环保、健康。

四、结语

现介绍陕北子长县火炕盘炕工序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描述子长县火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对其当下生态的探究,进一步证明火炕对于陕北人民的重要性。将子长县火炕的盘炕步骤分为八步,即:和灰—盘炕放线—垒炕墙—盘炕通子—铺炕板—铺土—加炕沿—漫炕,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不仅是人们应对寒冷气候的创新性发明,更是一种文化载体、精神寄托。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村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形式的炕,对传统的炕进行改造,使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有效保留、传承炕文化。

【注释】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10页。

② 周斌:《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第425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67页。

④ 周斌:《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第422页。

⑤(北魏)郦道元原著,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90页。

⑥周小花:《“火炕”考源—兼谈“坑”字与“炕”字的关系》,曲阜: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第4期,第116页。

⑦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大化书局,1973年,第22页。

猜你喜欢

薪柴火炕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劳动力女性化对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的影响
——来自四川省的证据
省去劳力即省去人生乐趣
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农村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
基于热效率的直洞式火炕烟道构造形式优化设计
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
我的大陕北
火炕
火炕
党建地图·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