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教学特色 培育教学成果
2018-07-15刘水任伟
刘 水 任 伟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一、教学成果培育与评奖综述
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效果明显的教育教学方案。从1989年国家建立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至今,每4年一届已进行8届教学成果评奖工作,其中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已成为与相应级别的科技奖、社科奖具有同等法律效应的政府奖励。2017年,36项成果被评为校级教学成果奖,含特等奖6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8项;在此基础上,学校培育的5项教学成果奖获批第八届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吉林省教学成果奖4项,含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我校与广西艺术学院的合作项目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获省级奖数量和层次均居历届评奖之首。
二、代表性教学成果选介
成果1——依托地方艺术院校优势学科牵引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1年学校以申报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为契机,组建了相应的课题组,针对当时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优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结合不够紧密、艺术类专业缺少高层次领军人才、科研创作及相应平台、社会服务及展演项目反哺教学不足” 等教学问题,将优势学科打造与专业建设结合一并开展研究。此后至2018年,学校的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4个一级学科获批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简称“优势学科”),学校印发了“以优势学科牵引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该项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明显成效,其成果获得了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优势学科为主干学科优化专业布局
对应4个优势学科组建了相应的专业群,艺术类本科专业达到30个,几乎涵盖本科专业目录中所有艺术类专业,形成了新老专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专业新格局。
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2.将优势学科研究方向聚焦于业界较有影响的专业
音乐与舞蹈学科把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美术学科把绘画、雕塑,设计学科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戏剧与影视学科把表演、导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3.以优势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带动专业团队建设
优势学科中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省名师、省团队数量在全国地方艺术院校名列前茅。2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6名省教学名师、8名长白山技能名师及其他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均作为专业及其方向带头人投身专业建设。通过“名家带名师、名师带团队”的分层引领机制,老中青 “传帮带”,“ 走出去、请进来”的高层次互访,学术交流,培养培训等,促进专业团队层次水平提升,创建了7个省优秀教学团队和4个省创新团队。
4.以优势学科的科研及相应平台反哺专业教学
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较多,其中国家艺术基金44项,立项数连续5年名列全国申报主体前列;建设了国内地方艺术院校类型最齐全、层次较高的科研平台体系,含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平台12个,类型包括协同创新中心、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交流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艺术交流基地、智库等。引导学生及早进入较高层次的项目组和科研平台,既使研创成果更便捷地融入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也使学生能在更优越的科研创作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5.以优势学科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项目促进艺术生实战能力提升
其中在国内较大影响的项目有大型美术和设计作品巡展、原创话剧和音乐会巡演、弘扬黄大年先进事迹的“五个一”项目(专场演出、雕塑、油画、纪录片、电视剧)等;承担教育部2014—2016年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有声教材录制,共85种,20个省的中小学采用等。80%的专业教师和100%的本科生参与其中,着力解决专业教学由“单纯课堂”向“课堂与社会结合”、由“项目任务驱动”向“培养艺术人才的使命驱动”转变的问题。学生在参加专业性社会服务项目中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成果特色与创新点
1.提出 “艺术类优势学科牵引专业建设”新理念
以优势学科牵引艺术类专业布局调整,学科研究方向向优势本科专业聚焦,学科领军人才及骨干向专业教学团队聚集,优势学科建设成果向本科专业辐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科研创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优质学科资源库对本科生共享,秉承互联网+艺术、艺术与教育、研究与创作、艺术与科学、多个艺术学科融合发展。
2.在全国首创覆盖艺术学各专业类的“理论教学-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展演实战与课堂教学融合”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音乐与舞蹈学类和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中实施,将课程实践、重要演出、学科竞赛都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有序衔接与融合,结合文化艺术的市场需求,实现以“演出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竞赛促进教学,以社会检验教学”。
(2)“工作室制”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美术学类和部分设计学类专业中实施,以工作室为单位编制培养方案,根据工作室风格设置特色课程和特色实践环境,实现将专业课讲授、专业技能指导面对面的点评、到实践基地现场创作与写生、美术与设计作品展览融为一体的专业化教学。
(3)“产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部分设计学类专业中实施,运用校企合作机制,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优化、实战环境的打造,把富有时代感的前沿知识与技术、企业的真实案例、设计服务项目与流程、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三)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理论成果
(1)主持《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相关教研课题。
(2)发表《综合艺术院校专业建设刍议》等13篇教研论文。
2.实践成果
(1)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①学校省优势学科对应的4个专业群均有专业获批省级品牌专业,包括音乐与舞蹈学类的音乐表演专业、美术学类的绘画专业,设计学类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戏剧与影视学类的表演专业,3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②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2017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学校12个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排名进入前10%,其中6个专业进入前5%。
③在2018—2022年教育部6个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我校4名教授担任其中4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
(2)优势学科实力明显提升
①3个优势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B类,数量居省属高校第3位。
②2014—2017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学校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4个优势学科排名分别由22%、28%、39%、27%提升至15%、18%、19%、24%。
③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2个学科成为省内同类学科唯一的省重中之重学科。
成果2——创建绘画品牌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本成果通过吉林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多年的持续打造,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基本建设,着力解决高校绘画专业建设长期存在的“定位不够准确,特色不够鲜明,内涵建设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升了绘画专业的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2007年和2011年本专业相继成为“十一五”“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成为首批省级品牌专业。2018年本成果获批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一)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强化精品、优秀课程带动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单元。本专业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建设课程, “风景写生”等4门课程先后获批吉林省精品课程或优秀课程。进而以精品、优秀课程为示范,带动本专业各门课程精选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提升整体水平。
2.坚持开展教学研究
本专业积极引导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以其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先后主持开展了“绘画专业品牌建设研究”“地方高等艺术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现代版画实践教学研究”等省级教研课题研究,先后在《中国大学教学》《艺术教育》等期刊发表《突出特色 提升水平 建设省级艺术类品牌专业 》《美术类实践教学的思考》《版画实践教学研究》等13篇论文,并获得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专业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教能画”,还要坚持和完善教学研讨、观摩教学、讲座、专题论坛等教学活动,以此来指导和推进绘画教学改革。同时,通过教师的参加各类画展、绘画创作、学术交流定期去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进修、考察学习等活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的同时,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绘画技能和业界影响。
4.创设较优越的科研创作环境和条件
本专业相继建立了一系列与其密切相关的科研创作平台,包括美术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D艺术实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绘画综合材料实验中心、世界经典油画版权复刻版临摹室、油画修复工作室、原创版画实验基地等,打造了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绘画专业科研创作条件和环境。
(二)成果特色与创新点
1.以“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为平台,形成“三层次、三模块、三结合” 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秉承“知行合一,学研创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以“三层次”(基础类、综合类、创新类实验教学层次)、“三模块”(造型与表现、创作与应用、艺术素养与技能模块)、“三结合”(实验教学与造型基础、与个人创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以国家画院首批研究员为核心,形成省创新团队和省优秀教学团队为支撑的绘画师资队伍特色。本专业充分利用自身国家画院研究员、省拔尖创新人才、长白山技能名师等省级以上专业性荣誉称号人员较多的个体优势和省创新团队、省教学团队的团队力量,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双师型”绘画师资队伍。
3.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依托,形成全国美展大奖和长白山文艺奖为代表的创作项目特色。本专业在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中获奖层次较高,其中获金、银奖各1项,铜奖3项;获吉林省文艺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10余项;近5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17项,数量在全国同类专业名列前茅。
4.以全国地方院校最丰富的书画与美术文献收藏为积淀,形成绘画专业教学、创作、研究的资源特色。收藏元、明、清以来的大量书画真迹,包括赵孟頫、唐寅、董其昌、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等四千余件作品。现当代名家及复刻作品1000余件,其藏品规模、文献层次在国内地方院校名列前茅。
5.以 “大美长白”“情系长白”等大型美术作品展为品牌,形成极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展览特色。本专业积极开展服务国家尤其是地域文化发展繁荣的创作与研究,策划主题展览50余项,其中包括“大美长白——长白山题材美术作品巡回展”、“情系长白——长白山美术作品展”、“四境长白”美术作品展、长白山写生作品展等系列主题画展,参观人数达到四万余人,得到美术界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提升了本专业的影响力。
(三)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绘画专业得到业界高度认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绘画专业排行榜》:绘画专业在全国180个同类专业中列第19名,进入前10%。
2.绘画专业团队得到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该团队各个年龄段都有代表人物,非常易于绘画流派的形成,这种团队力量是吉林艺术学院的美术创作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石。
3.绘画专业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为其主干学科——美术学全国学科评估排名迅速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取得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建设,也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坚持“以本为本”“立德树人”“内涵发展”,引导教师和管理干部以高水平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实践为基础,努力培育更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