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御性驾驶的作用及其技能养成探讨

2018-07-15吕兵

时代汽车 2018年6期
关键词:行车交通事故危险

吕兵

濮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防御性驾驶由美国人哈罗德 史密斯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强调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以生命安全为目标,面对不同路况、车辆、行人及环境等动态迹象,依靠感官、经验、直觉等的共同作用准确预测可能存在的行车危险源,提前采取安全预防措施规避风险,从而有效降低事故因素。当前,防御性驾驶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采用,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13)》正式实施以来,关于防御性驾驶技术的理论研究与推广应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开车一族所关注,一些地方也将防御性驾驶纳入驾驶资格培训考试范畴。实践证明,在我国人、车密度高、交通状况复杂的混合型交通环境下,积极应用防御性驾驶方法对于帮助驾驶人避免主动引起事故和被动卷入事故有明显作用,因此,身为驾驶员我们应积极主动地掌握并养成正确使用防御性驾驶的技能,从而在实现最大化地安全行车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事故及事故隐患。

1 防御性驾驶特点

道路交通事故频率高、交通事故死亡率高一直是我国交通安全的制约瓶颈。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高达10万之众[1],据交通部门对事故的剖析,发现绝大部分驾驶员在事故发生前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而防御性驾驶的核心理念

强调的正是“预防”,通俗来说,就是要求驾驶人在行车时将不可能发生的事当作有可能发生的事来预作准备,自觉主动地将现行交通法规的“要我这样做”升华到“我要这样做”。实践中,防御性驾驶涉及的范围较多,从大方面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源辨别”、“有效决策”、“事前预防”、“应急措施”、“安全措施”等,比较公认的五要大素主要为“预估风险、放远远方、顾全大局、留有余地、引人注意”。

2 防御性驾驶的作用

路面驾驶环境往往复杂多变,潜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从驾驶员个人而言主表现为超速行驶、酒后驾驶、违法超车、夜间行驶错误用灯、行车中争强斗气等不良驾驶行为,而非驾驶员因素则主要有遇到非机动车、五小车辆、行人横过马路于交叉路口抢行,机动车辆超速、强超、强会等,以上行为均存在很大的安全威胁,增加事故潜在发生率。而防御性驾驶作为一种“预测危险进而远离危险”的先进安全驾驶理念和技术,在有效改善以上恶劣交通环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如下:(1)促进驾驶人养成良好驾驶习惯。良好的驾驶习惯是减少甚至避免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行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与驾驶人自身驾驶素质有关,还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积极宣传并推广“防御性驾驶”文明理念,在社会中形成良好氛围,能让更多驾驶人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分析判断自身的不安全驾驶行为并不断纠正,以便更好地适应良好的社会交通环境。(2)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道路交通事故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其诱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可预见性低;二是可避免性低;三是有意识性低,过失性高,驾驶人行车过程中所包含的以上诱因成分越多,则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越大。防御性驾驶能强化驾驶人的自我防御能力,使其在实际驾驶时能自觉地主动、提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克服冒险、冲动、侥幸、盲目等不良驾驶习惯,从而有效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据美国某项统计数据显示,驾驶员在接受了《防御性驾驶培训》后,总的交通事故率下降40%以上,有的甚至下降了77%[2],(3)减轻驾驶行为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同个体对驾驶行为有不同感受,有认为驾驶是快乐旅程的,也有认为驾驶过程漫长磨人的。近几年来,“路怒症”以及各种争强斗气行为(如超车时互不相让、让车不让速两车并行等)越来越多,归根结底与驾驶人的心理情绪有很大关系,而如上不良行为很可能造成害人害己的后果。防御性驾驶的核心要领之一即是强调“平和礼让行车”,若驾驶人均具有“防御性驾驶”文明理念,在驾驶过程中牢记“礼让”这一真谛,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就能有效缓解驾驶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压力,从而为安全“让出”一条更宽广的大道。

3 防御系驾驶的技能养成

防御性驾驶看似简单,然实践中很多驾驶人并不具备,而要养成这一良好、文明的交通安全习惯及技能,要注意如下两点:

3.1 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防御性驾驶来源于驾驶实际,其本质其实是对交通法规的全面诠释和拓展,如会车、超车、通过人行横道等情况下的避让规定,就是防御性驾驶理念的充分凸显,因此任何抛开交通法律法规谈防御性驾驶的行为都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而从这一角度出发,要养成防御性驾驶的良好习惯,关键就是要自觉地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在驾驶过程中,超速行驶、闯红灯、逆行、越双实线行驶、违章掉头、变道不打转向灯等都违规动作均会对安全行车构成严重威胁,危险系数极高,以超速行驶为例,不少驾驶人以与前车的地理距离作为参照来对行车安全进行判断,但从防御性驾驶角度而言该想法并不科学,高速公路上相隔50m的前后车看上去很远,但据有关实验表明,驾驶人在行驶中“获得视觉线索→判断是否存在危险→决定如何处置”这一过程用时需6~8s,而“决定如何处置→操控实现”的过程又需6~8s,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驾驶人的视距引导范围必须在前方15s范围以外,而车速越快视距引导距离要求越大,同样实验表明,车速100km/h时驾驶人视距引导范围必须在前方400m范围以外,然另一方面,车速越快驾驶人的动视力越低,有效视野越窄,因此发生危险的几率也越大。此外,超速行驶会导致车辆运行工况恶劣,一方面扩大了路面障碍等外部因素对车辆的影响度,另一方面容易引发车辆自身的轮胎、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的故障,并大大增加了车辆动能,多重作用下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严重,有数据显示,车速50km/h时碰撞行人致死几率为 45%,60km/h时超过 85%,80km/h以上时接近100%[3]。因此,要培养并形成防御性驾驶的良好习惯,首先必须确保自身能严守交通法律法规,只有每一名驾驶人都能地坚定地履行交通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自觉远离违章、违法操作,交通安全才有保证,防御性驾驶才有基础。

3.2 在思想上重视防御性驾驶并自觉养成预防习惯

驾驶人在实际驾驶中的每一次重复性操作,都有其特定的驾驶习惯,驾驶人只有从思想上将安全行车放在首位,自觉增强自我防御意识,在每一次驾驶过程中逐渐地形成驾驶技能的自动化和习惯化,驾驶习惯才会发生变化。要在思想上重视防御性驾驶并自觉养成预防习惯,就要将掌握防御性驾驶的基本守则牢记于心,并在每一次开车上路时自觉应用实施,而非危险时刻方拿来应急。以“预估风险、放远远方、顾全大局、留有余地、引人注意”这五大公认要素为例,“预估风险”即我们反复强调的行车中要认真观察,随时根据观察获取到的道路、车辆、行人、环境等外界动态信息信现状,提前做好风险分析预测,判断可能对安全驾驶造成的潜在危险,从而将潜在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如行车中看到同向骑自行车靠右行的人回头张望,需警惕他突然左转或掉头,行车前方道路两侧突然出现皮球等类似物体,需提防物体后突然出现小孩;“放眼远方”也即上文强调的要将视距引导范围放在前方15s范围以外,提前探知前方交通状况,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掌握更多制动时间;“顾全大局”是强调在“放眼远方”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移动视线,对车辆周边360°空间进行彻底搜索,同时视线落在物体上的停留时间应<2s;“留有余地”是要求车辆与周边车辆时刻保持足够安全空间,由于“大脑反应→制动”这一过程用时至少4s,因此一般以4s跟车距离为安全规则,但若在路面状况和能见度不佳、后面超车、前方视线受限情况下,跟车距离应酌情延长;“引人注意”则是指行车中除了要自身“预见性”地判断周围环境规避风险,还要有意识性地发出信号(如按喇叭、打灯光、做手势等)提醒他人注意,尤其是在他人的行为可能影响的到我们的安全驾驶或我们需要他人帮助时,更要注意向他人清晰传递你的意图,同时稍作等待至对方给出明确回应再做行动,以免被动卷入交通事故。

总之,防御性驾驶作为一种先进、文明的安全驾驶哲学,在我国交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对于有效改善交通状况、打造更加理性、成熟的文明交通环境有着积极意义。身为驾驶人员,我们应时刻谨记让自己始终处于安全驾驶的主动地位,积极养成防御性驾驶的良好习惯,从我做起、持之以恒,形成氛围,从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提供正能量。

猜你喜欢

行车交通事故危险
基于BPNN-AdaBoost的隧道交通事故数预测研究
地铁运营非正常行车组织及要点相关阐述
浅谈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驾驶技术
预防交通事故
一件难忘的事
喝水也会有危险
搭乘同事车辆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
拥挤的危险(三)
调度调整在地铁行车组织中的应用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