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2018-07-14顾佳妮蒋蓉王运武
顾佳妮 蒋蓉 王运武
摘 要 如今“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原住民”更广泛的需求,使智慧学习环境要向更高端的形式发展,因此提出微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首先分析微智慧学习环境,总结出它的内涵与特征,然后从理论基础以及建构模式方面做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最后通过分析微信小程序在微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情况,讨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智慧学习环境;微学习;微信;学习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4-0001-05
Abstract Nowadays, the Internet plus deeply integrates with educa-tion, as well as wider demands of the “digital natives”, making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go further in a more high-ended form, as a result,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the micro-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micro-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summaries it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further analysis is made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model,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small program in micro-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discus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Key words micro-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micro-learning; WeChat; learning repository
1 前言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划》以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为主要任务之一,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从而构建网络数字化、个性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打造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对学习环境的变革提出诉求,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式,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引领我国教育全面转型升级。另外,我国“数字原住民”越来越庞大的数量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促使智慧学习环境必须向更高端的形式发展。
2 微智慧学习环境的缘起
微学习和智慧学习环境 近年来,微学习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微学习结合了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各自的优势:移动学习能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获取学习资源、学习信息和学习服务;泛在学习可以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进行学习和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微学习自身又具备媒体中介微型化、学习资源微小化和学习时间片段化的“微特征”[1]。
在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中,不论学习者还是教师,都能自动形成社群,从侧重个体知识建构到突出群体协同知识创新建构,并且关注学习者高阶认知目标,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2],使得思维成为学习方式差异的关键。
由于现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再加上人工智能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富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多种智能技术的支持,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仅借助微型化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根据自身的需求高效学习正式或非正式的精简内容,并且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微学习环境的智慧性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77年开始研究的“大成智慧学”中强调“智慧”是由“量智”和“性智”组成的,前者倾向于逻辑思维,后者倾向于形象思维[3]。随着智能终端和泛在网络的感知化、个性化、泛在化、智能化特点,充分发挥了“量智”为人脑分担快速、高精度计算的功能,而“性智”在一些需要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性、直觉和灵感的工作中却难以显现。因此,需要在微学习教学平台系统、微学习内容支撑程序、微学习资源、学习信息的联通和获取的微学习环境的建构中[4],融合“量智”与“性智”,给学习者带来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
根据以上分析,将侧重“微学习”和侧重“智慧”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融合微学习和智慧学习环境的特点,总结出微智慧学习环境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3 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 微智慧学习环境以移动终端的社交媒体为平台,学习者能利用片段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微内容,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够给予学习者归属感,并提高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在协作学习技术尤其是智能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或者满足自身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交流情感的需要,在微智慧学习环境所构建的虚拟的、特有的网络下,通过交流、互动和相互联系融入这个空间中,并期望投入自己的情感。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进行对自己身份的确认,进而对学习环境产生依赖与喜好的心理偏向。另外,通过技术的完善,可以缩短学习者在微智慧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学习的延迟性,保证交流互动能顺利进行,为学习者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真实、共享、创新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产生归属感[5]。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认定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在微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对自己利用网络工具、网络信息资源和移动终端等微型媒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是个体在网络学习活动中能获取成功的信念。具体包括:学习者对自身完成网络学习所需的能力的认识,对自己能否做到努力学习的认识,对微智慧学习环境的把握感,以及个体能否自主控制网络学习活动和学习进度的判断[6]。对此,在微智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习目标的细化,安排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使之具体可操作且能自适应个体的学习情况,从而给学习者创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微智慧学习环境的特征
1)微型化的学习媒介。智慧学习环境中关于媒介的定义较为广泛,包括一切可以用来辅助学习的媒体工具,不论大小。而微智慧学习环境中媒介的定义集中指向所有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其便携灵活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更有利于学习者开展学习。
2)泛在化的学习时空。学习时间零散地分布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既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也不局限于当前流行的智慧教室,而是完全虚拟的线上学习平台。便携式的学习工具实现了随时随地的通信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和效率,有利于构建全民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3)片段化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片段化呈现,片段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松散的联系,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学习内容进行动态重组,从而建立新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也方便学习者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反复学习。
4)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自动识别学习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步伐开展学习。
5)年龄微小化的学习者。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学习主体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坐在教室上课的学生,社会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接触并使用移动终端学习娱乐,学习者的年龄层次呈微小化趋势。
6)愉悦轻松的学习体验。通过技术的完善缩短学习环境中沟通交流的延迟性,保证互动学习顺利开展。学习者也可以填写兴趣爱好,上传自己的照片到微媒介上,方便教师、学习者之间相互认识和交流,为学习者创造一个真实、开放、共享、多样化的属于自己的学习环境,增强个体归属感。
4 长尾理论和联通主义对构建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启示
长尾理论对构建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启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市场对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使用移动终端的人群基数的不断扩大,且学生是其中一个典型而庞大的群体,意味着基于终端的网络化学习会成为主流。长尾理论的九条法则:1)让存货集中或分散;2)让顾客参与;3)一种传播途径并不适合所有人;
4)一种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5)一种价格并不适合所有人;6)分享信息;7)考虑“和”,不要考虑“或”;8)让市场替你做事;9)理解免费的力量[7]。
长尾理论对构建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启示:微智慧学习环境要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也会对学习者有一个前测分析,将学习内容微型化,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推送合适量的学习任务,并且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给予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以正确引导学习者可以完成相应的学习进程;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给予多元化评价模式,也可以借助微媒体设备进行全员参与的评价方式,提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联通主义对构建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启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信息高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背景的产物,它适应了当前的学习需要和社会变化。联通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提高持续学习以及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体与其他學习者的知识共享、相互学习;通过联通工具的运用构架知识网络;多样化、多渠道地促进学习的发生;学习在消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知识的创新等[8]。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启示:聚合微智慧学习环境的信息节点,将不同节点有意义、有目的地进行知识连接,并通过联通工具,帮助学习者形成有效完整的学习结构,构建牢固的知识网络;提供多样化、开放化的学习情境以拓宽学习者的信息通道,并对信息源进行过滤和提炼;关注知识的流动与联通,注意人与资源的交互、人与工具的交互、人与服务的交互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以确保知识增长的同时促进知识的深度连接[9]。
5 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建构模式
微平台的建构 微智慧学习环境以微型媒介为基础平台,如当前的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同时整合大数据技术、学习者分析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并以云平台为资源支撑,将技术与教学需求相融合,为学习者提供优质、个性化的微型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微型学习工具。它能够支持学习者在任何微型设备上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取服务并开展学习活动,如图1所示。
微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应用软件、各类教育门户网站和社区、学习交流工具的开放性,以及数据面向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和第三方应用的共享性,以便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10]。
学习者个人微空间的建构
1)学习者主体。围绕学习者,构建一系列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空间模块,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能够对自己实施准确有效的自我评价,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者个人微空间的建构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①兴趣爱好资料卡:可以帮助学习者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在学习社区中以兴趣交友,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
②学习记录档案袋:用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最近学习过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做过的笔记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反思,有利于个性化资源的推送。
③管理与评价模块:在此模块中,学习者可以制订阶段性的学习、生活计划,对自己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同时,系统会自动帮助学习者进行学习分析,并即时反馈,给学习者提升自主学习的建议。
④信息订阅推送模块:学习者可以订阅不同类别的信息,系统每天会自动推送相关领域的最新消息,同时会感知学习者的情境,并个性化推送相关资源。
2)微型化的学习资源库。以云服务平台为资源支撑,为学习者提供诸如图片、短小的文章、微视频等片段化、微型化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后的精华,去除了冗余无效的内容,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松散的联系。学习者可以对其进行动态重组和整合,收入学习资源库中,进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网络。
微型资源库的“微”并不是指资源库的大小,而是强调它是基于微媒介这个平台构建起来的,并且该资源库会自动为收纳进来的学习资源进行分类,提高资料的可读性,为学习者提供便利。
3)教与学平台。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协作学习、讨论与反馈、教师与学习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交流等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互动交流社区,为学习者打造轻松、愉悦、共享、真实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获取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路径数据的分析结果,从而动态调整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最优化的学习策略;管理者和教师也可以从获取的分析反馈中对教学进行干预,通过系统和人为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与学平台的智慧性。
4)微型学习交流工具。通过当下流行的微信、QQ、微博等学习交流工具,实现实时或者非实时的沟通交流。微型学习交流工具是学习者和外界互动的重要渠道,在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学习者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增强,能够对学习环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感,能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控制,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融入其他学习社群中。
学习社区的建构 学习社区建构的基本要素类似于个人学习空间。在同一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愿景和学习目标,每个人承担着特定的角色,可以借助社交媒介互相分享学习资源,通过协作学习、探讨交流、小组项目等学习形式,构建人际互动,促使学习者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习者不仅在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同样也对集体智慧的构建起到很大的作用;反过来,集体的智慧能够促进个体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实现个人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形成一个社会化的学习共同体(社群)。
不同于个人学习空间中利用学习者分析技术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学习社区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与他人进行互动评价,这种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个体的学习成长。学习社区中的成员之间以一定的交流规则为基础,形成相互帮助、互惠互利、平等友好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安全的讨论空间,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学习者尽管因爱兴趣爱好而聚集,但是个体之间仍然存在差异,而通过各种协作学习和交流弥合这种差异性,会渐渐趋于平衡,整個学习社区会有较高的凝聚力,进而给予每一个学习者归属感。
总体而言,微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微媒介为基础平台,融合当下新兴的大数据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学习者分析技术等,借助云平台的资源为支撑,为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社群)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在个人微型学习空间中通过各种学习任务,对学习环境有了把握感,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社区中通过微型交流工具与他人共享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社群);学习共同体给予学习者归属感,通过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成智慧学习。
6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微智慧学习环境分析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它是一种新的应用形态,特点就是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减少安装APP的麻烦,提升用户体验。小程序通过与场景融为一体,在有需要时以更轻、更合理的形态直达需求,让每个人的需求得以即刻满足。它的服务理念与微智慧学习环境所要提供给学习者的是一致的。
小程序通过数据助手了解到每个用户的“用户画像”,然后通过小程序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做更精准的决策。于是可以借助“用户画像”对学习者做一个精准的定位分析:首先通过数据的提取、挖掘,了解学习者的一些关键指标,如年龄、学历、浏览习惯、兴趣偏好等关键因素;再从频繁活动规律、周期性活动规律、移动速度这三个方面,构建用户画像的行为属性[11]。研究结果显示,这三方面能真实反映学习者的整体行为习惯,甚至可以通过减小颗粒度渗透到每一个学习者每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和生活场景中去。这样通过对学习者的微观刻画,获得更准确的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可以检索到具有相似特定属性的其他学习者,然后针对需求提供给学习者相应的个人化服务。
当对学习者深度分析之后,对于学习社群的建立就可以减少社群成员之间的同质性,避免成员角色单一而降低社群的活力,可以有效促进社群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小程序扫完即用的特点,学习者线下上课就能通过每天的扫码来实现签到、讨论、提交作业、测试等功能,而不必专门下载一个APP来实现这些功能。小程序还具有分享与转发的功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或有用的资源分享给其他学习者或者社群,快速又便捷。拥有8.46亿用户的微信是众多社交APP的领跑者,海量的用户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可以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资源,提高资源获取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形成强大的资源网,通过不同学习者的交流与共享,促进不同社群成员的共同进步与成长。
手机社交媒体具有更强的即时性、便携性和交互性,这些特性增强了学习者对社交媒体的黏性,也对社交媒体的应用有一定的依赖性[12]。因此,学习者在零碎的时间更愿意打开此类社交应用,于是便可以利用小程序中的微课应用进行碎片化学习。且小程序根据用户画像中“移动速度”这一指标,通过提取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的移动路径,计算得出学习者当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可能正在进行的活动,然后针对性地根据活动进行的时间去提供给学习者相应时间的学习内容。
目前,与教育相关的小程序已经有126个,包括创影绘等富媒体教育类18个、小Q速算等教育类54个、数字课程表等工具教育类54个。这些应用只要通过扫描相应的程序码即可使用,再也没有耗费大量流量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使用工具的经济成本和心理负担;且这些小程序的应用相比原来的APP,在保留了核心功能后,内容都进一步做了简化。如词典小程序,只提供给学习者查询的功能,内容不多余,界面十分简洁,恰到好处地回归了工具类应用最初的服务本质。因此,学习者在获取工具时就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针对不同的需求去寻找相应的工具应用,避免被其他因素干扰。
微信此类社交媒体开放的交流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紧密联系,都大大降低了人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因此,利用社交媒体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习者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增强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13]。
此外,小程序的特点之一就是迭代快,这就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随时调整程序的设计场景,以满足学习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当所有要求都被满足的时候,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愉悦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7 微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
在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下,微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新型学习环境。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目的就是借助社交媒体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全面、即时、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以提高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满意度和愉悦感。目前,微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相关的技术支持,并且正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但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足[1]。在未来,对于微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着重点首先是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辅助教学,然后继续扩大学习环境的应用范围,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领域延伸。另外,微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价方面也应该受到重视,从而打造终身化的微智慧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振虹,杨庆英,韩智.微学习研究:現状与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2-20.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1):18-26,49.
[4]王旭东.移动终端的微学习环境构建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6):173.
[5]张立国,刘菁,解素敏.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84-86.
[6]谢幼如,盛创新,杨晓彤,等.网络学习空间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34-40.
[7]赵桐,唐烨伟,钟绍春.智慧教育理念下个人学习空间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67-70.
[8]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5):11-28.
[9]宋权华,廖守琴.基于长尾理论的网络非正式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9):16-21,79.
[10]毕家娟,杨现民.联通主义视角下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8):48-54.
[11]黄文彬,徐山川,吴家辉,等.移动用户画像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6(10):54-61.
[12]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5-6.
[13]唐嘉仪.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幸福感关系:对比QQ空间和新浪微博[D].广州:中山大学,2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