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7-14张奔
张奔
摘 要 在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针对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分析我国现有工科培养模式,指出现有模式与工业转型之间的脱节,提出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要发挥应用型本科特点,适应工业企业需求,强调实践和理论结合,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工科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人
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4-0132-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change of college, aiming at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enterprise needs, the exist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 were analyzed, the gap between the existing mode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were pointed out. A new argument was putted forward that cultivate the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should exer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features and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2025;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higher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前言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从而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解决工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和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提高地方院校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1-2]。
2 “中国制造2025”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3]。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变革对我国工业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大国和强国。
工业制造业发展至今,已经从原有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对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是我国现阶段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這就对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产业转型背景下,工业企业对拥有独立自主研发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明显。同时,这也是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工科高等教育,怎样面对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挑战,在产业转型的同时实现高校自我转型,不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题,也对国家工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意义。
3 我国工科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以及高校自身适应工业发展的改革,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不管是在高等教育工科人才培养数量还是层次上,我国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次,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趋于优化,近1700所国内高校都开设了工科相关专业,其中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和“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专业。
最后,一支稳定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趋于完善。高校对自身师资队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进入高校人才培养一线,充实了高校工科人才培养队伍[4]。
然而,面对制造业飞速发展的挑战,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和制造强国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知识体系滞后,学生实践能力偏弱等问题日趋明显。
我国的高等教育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从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专业设置上强调本专业知识体系建构,而忽略专业所在行业背景;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知识阐述,而忽略工程一线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要求中强调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而忽略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这种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不能适应当今制造业一线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以至近年来企业对新进应届生的入职培训越来越繁复,进而倒逼很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设立企业大学。
4 依托自身特点,抓住转型机遇
为制造业全面升级培养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高校必须结合智能制造趋势中的一线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模式和内容的双创新,才能真正为我国工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后备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梦想。
转型改革大势所趋,作为应用型工科院校,更要先发制人,利用自身体量小、灵活的优势,抓住转型机遇,才能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优化专业设置,以行业为背景,推进大类专业建设
我国现有的专业设置,长期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限制,专业设置局限性较强,已不能适应“中国制造2025”
和工业发展转型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专业自主设置范围扩大到专业目录中除国家控制布点的所有专业,将原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专业改为高校自主设置。
多学科交叉是当今工业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也应与之相符合。工科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应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摒弃原有的专业局限,引入学部制理念,以大类专业招生[5]。尤其对于工业制造类相关学科和专业,应集中高校优势资源,进行学部制改革,成立工学院。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如表1所示,专业目录给出的基本专业包括八个(不包括特设专业T)。由表1可以看出,机械类专业已不单单是设备制造的概念,它包括了材料、电气、能源、电子技术、计算机、工程管理等其他工科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还局限在传统机械的思维中,势必局限相关人才的培养。
学部制改革,有利于工科专业布局进一步规划,促进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的发展,能够使机械类专业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和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学部制大工学院的背景下,进一步强调大类专业培养。如机械类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加大专业知识的宽度,打造工程教学平台。工程基础课利用学部制优势进一步夯实,工程专业课则借助原有机械专业优势加强。
以学部制和大类专业培养为指导思想,融合工业领域相关学科交叉建设,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适应制造业发展转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引入工程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并行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工业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毕业生既能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和设计能力,又具有一定的项目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工科人才培养要把理论知识与普通劳动、教学实验、研究项目、工程训练、工业训练和社会调研等六个方面进行高度结合[5]。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科教学十分强调其工程应用性。1989年,《华盛顿协议》签署,协议规定通过认证课程的毕业生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这开启了工程认证教育的先河。2006年5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科高等院校加入到工程认证教育行列中。
应用型工科高校,在学术积淀和经验上相比老牌重点工科院校有所不足,但重点院校的专业优势主要在学术科研方向,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工程培养方案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积累和认识。强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传统专业培养的同时,注重工程实践培养,实现工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以人才培養为导向的校企合作 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以项目实践能力为基础的,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企业本身具备得天独厚的项目实践条件和能力,但在培养体系和理论知识研究上有所欠缺。高校恰恰相反,在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企业的优势,推进校企合作,优化双方教育资源,是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公认模式。
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多起源于校企间科研项目的合作,进而辐射到人才培养。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创能力和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但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帮助有限。在当前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迫切,他们发现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应用型工科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和企业建立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进行校企交流,抓住企业的需求对自身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借助企业的平台对课程尤其是实践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引入企业工程师进入课堂,输出高校教师进入车间。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和企业的对接问题,体现校企合作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最大价值。
结合导师制,推进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我国高校的导师制多在研究生阶段实施。本科培养目标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通识型人才,而当今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企业要求工程技术人才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在本科阶段推进以项目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经验的积累。
应用型工科院校,在学生入学初期进行双向选择,由一名导师负责5~10名本科生,导师在整个大学四年对学生的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和项目学习负责。借助教师科研平台、企业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方式,让学生从入学初始就以工程项目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以实际工程项目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论知识。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更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培养解决工程项目的思维和方法,真正实现应用型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宗旨。
5 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是国家工业发展和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基础,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背景下,应用型工科院校更要发挥自身优势,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为中国制造业腾飞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希.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陕西教育:高教,2015(12):33,35.
[2]李盛辉,孟迎军.面向企业定制的独立学院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6(8):47-48.
[3]姜达洋.制造业2025发展思路的转变[J].群言,2016(2):25-29.
[4]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探索为例[J].江苏高教,2016(5):80-83.
[5]赵菁,孙晖.学部制下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J].高教学刊,2015(12):73-74.
[6]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