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专业标准下的校长德育工作研究
2018-07-14黄壮亮
黄壮亮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一所学校要保持不断进步的态势,要保证学校、教师、学生整体面貌的不断改善,就必须将德育工作摆在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是灵魂人物,校长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将直接决定整所学校的发展高度和发展层次。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校长,一定要深入学习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从自身做起,实现德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专业标准;校长;德育工作
我国的教育就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的,其中德育是摆在首位的,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一所小学当中,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学校的领军人物,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原则,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等方面开展学校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影响作用带领全体教师不断提高道德水平,最终实现全体学生思想品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环境改造人,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可塑性强,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校长,需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创造,对学生进行德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夯实基础,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做好铺垫,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发展保驾护航。“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这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第十二条的要求。一方面可以在校园硬件建设中突出以德育为主的校园文化主题,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在学校教学楼上镌刻“厚德、博识、笃志、勤学”等德育训条;在宿舍楼上镌刻“学会休息、学会思想、学会做人”等宿舍文化训条;在餐厅镌刻“节约、微笑、分享、和谐、谦让、文明”等餐厅文化训条;设置文化长廊,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传统文化等在文化长廊中进行展示;在校园内设置文化石,镌刻“感恩、守纪、勤奋、求实”等校园德育文化训条;在宣传栏、楼道、班级内部、板报栏等处张贴以德育为主题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德育氣息。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软件建设中突出以德育为主的校园文化主题,例如在校园内部设立广播站或者校园网站,播出以德育为主题的广播稿或者在校园网站中设置德育专栏,也可以同公安、司法、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德育活动,或者同当地的宣传部门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专题的教育。
二、德育同教学有机结合
校长应当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学生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德育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德育充分渗透进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这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第十四条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校长,首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其次还要号召全体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切实开展教学活动,融入德育内容。例如语文学科教学,可以通过学习汉字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字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学习古典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诗词在世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地理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三、组织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这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第十六条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以及学校组织特有的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这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第十八条的要求。校长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以德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校园艺术节演出活动,或者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参观活动和扫墓活动,或者以感恩为主题的家庭实践活动等,保证学生在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德育。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应当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引领下规范办学,规范自身行为,规范学校管理行为,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推进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促进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姚静.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主要内容的解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