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田的书画养生经
2018-07-14
由古至今长寿者皆好书画
养生的目的在于长寿,而长寿的质量在于是否健康和快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首先用实践来检验一下书画家的长寿状况。
自宋代以来,我国人均寿命46~56岁,而书画家的寿命则达到了平均76岁以上,远远超过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有史料为证:酷爱抄书的沈周82岁,善写行草的文征明89岁,浓墨宰相刘墉85岁,书画全才翁方纲85岁,经学大师阮元85岁,海派领袖吴昌硕83岁,大写意宗师齐白石93岁,山水画北斗黄宾虹90岁,画坛女杰何香凝98岁,民国才子于右任85岁,衰年变法的画家朱屺瞻104岁,当代文豪郭沫若86岁,十上黄山的杰出画家刘海粟98岁,当代草圣林散之91岁,画坛逸仙张大干84岁,书法教育先躯沙孟海92岁,兼收并蓄的画家林风眠91岁,舒体创始人舒同93岁,佛学大师赵朴初93岁,中西合璧的画家吴作人89岁,书画鉴定权威谢稚柳87岁,国学大师启功93岁,岭南画派宗师关山月88岁,东方梵高吴冠中91岁,油画大师朱德群94岁,艺术三宝赵无极92岁……我的国画老师杨乃寒104岁,书法恩师赵振刚今年已87岁高龄,仍能昂首阔步而不累,饮酒半斤而不醉,挥毫泼墨写丈二,能吃能喝又能睡。精神不倒,身体不老,恩师为证,余不欺也。
世象万千,错综复杂。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要讲辨证法,都不能一概而论。说书画益养生,只是一般规律,并不说明书画家个个长寿。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书圣王羲之只活了59岁,虽在魏晋时代已算高寿,但毕竟比其他书画家短寿了20年左右。但相对的,我们也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书画有益养生是错误的。王羲之之所以比其他书画家短寿,很大的原因在于其常年服食五石散而致中毒,损害了健康;反而是书画滋养了他的心神,得以活到59岁。还有当代画坛宗师徐悲鸿,英年早逝,只活了54岁,以其艺术造诣,若再活30年,当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悲鸿大师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为情所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书画可使人身心双修
其实,养生也没有统一标准。我在中原长寿之乡河南省南阳市皇路店镇做过调研,在数百寿星中,既有喝酒吃肉的,也有戒酒食素的,既有坚持锻炼的,也有常年静坐的,寿星们的生活习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但有一条却是共同的,就是心胸开阔,心态平和,没心没肺,吃了就睡。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情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人的健康以及寿命。大量史料表明,书画不仅使人活动筋骨,轻度锻炼,而且谈吐高雅,颐养性情,调节情绪,开阔心胸,从而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因此,在我看来,人的健康长寿,在于躯体与精神的密切融合,二者相表里,相依存,精神强大而健康,躯体才会身强力壮。故而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内圣外王,内外兼修。书画之所以益养生,正是因为书画具有使人身心双修之功也。
书画养志:励志、壮胆、减压
书画宜养生,还体现在养志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志存高远,信念坚定,不忘初心,精神强大,向善向上,是养生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我出身寒门,是穷闲至极的农家孩子,但书法帮我立下了人生的凌云壮志。往事的潮水虽然早已退却,但记忆的沙滩上仍留下深深的脚印。我怎么也忘不了9岁那年的严冬,我赤着脚,踩着没膝的积雪,坚持到学校去上一节书法课的情景。当时,上课铃声响了,书法老师推门进来,只见教室里独我一人,很动情地说:“好,今天我就为你这一个同学上一节课,就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然后就不厌其烦地教我用毛笔写这四个字……此后,“精忠报国,艰苦奋斗”的人生观和对书法艺术的痴爱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溶化在我的血脉中;此后,无论是当新华社记者、《解放军报》编辑,还是做《人民武警报》主编,坚持用毛笔写作成了我的习惯;此后,无论多大的艰难困苦,我都能坦然面对,笑傲人生,从未因思想压力过大而屈服过、病倒过。就说我六进西藏的事吧。世界屋脊,生命禁区,高寒缺氧,很多人望而却步。当时为了工作,我勇往直前,从藏北无人区到登山大本营,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到中印边境线,条件艰苦,我坚持每天用毛筆写笔记,发新闻稿,走一路,诗一路,写一路,一心想着咱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我斗志更高,不曾产二生过怕的念头,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写就写,还特意向驻藏部队官兵赠送了书法作品。至今回想起来,我仍认为,是书法使我打起了精神,战胜了困难,书法确实有励志、壮胆和减压的无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