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提肪心脑血管“闹脾气”
2018-07-14罗红
罗红
血管老化催人老
大多数早发的心梗、中风患者,其背后的真正问题是血管早衰。血管在经历了“沉积—钙化—狭窄—破裂/闭塞”这样一个病变过程后,最终的结局就是走向我们所熟悉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导致血管早衰的原因是多样的,既包括遗传、年龄等难以改变的因素,也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障碍;吸烟、缺乏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等因素也是导致血管早衰的重要因素。其中吸烟对血管的伤害在这众多因素中愈显突出。
40岁以上的人群是血管早衰的高危人群,近年来日渐呈现㈩低龄化趋势。血管早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方面要提高防病意识,加强预防,减少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小心这些血管“闹脾气”
脑血管:经常晕倒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可导致頸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一般是由动脉粥样斑块或大动脉炎引起的。患者常常感觉头晕、黑蒙、肢体出现一过性活动障碍等,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疾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且患者一般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脑卒中。
心血管:胸痛胸闷心梗发作就像是一条大蛇缠在脖子上,喘不过气来;还会出现胸痛,就像有大石头压着;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对于中青年人来说,熬夜、过度疲劳后一旦出现如持续胸痛、胸闷、冷汗等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应立即拨打120,以最快的速度就诊。千万不能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自认为休息一下就好了,结果疏忽了身体的警告。
下肢血管:腿疼跛行有的老年人走路没劲或腿痛,就休息一会儿,感觉好点了再继续走路;一会儿又没劲了就再休息会儿。这就是间隙性跛行的典型表现。很多患者把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腿部症状当成是老年慢性病,最终延误诊治良机。在此提醒广大读者,出现间隙性跛行、脚痛、脚冷,要小心下肢动脉闭塞。无诱因的胸背部疼痛、剧烈腹痛,也要排查是否有外周血管疾病。
要加倍呵护血管
脑血管:控制好血压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发生与季节有着直接的关联。进入秋冬季节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增大。人体为了保温,会将血液集中在身体内部,外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压也逐渐升高;如果不及时调整药物,就容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因此要常测量血压,尤其要注意晨问血压管理。生活中要注意作息规律,不熬夜,避免情绪过分激动,等。
心血管:调整作息时间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多发生在清晨。冬季早晚温度很低,过早起床容易受凉,更加危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以及年老体弱者,冬季起床不宜太早,起床前宜先在床上闭目休息片刻,然后缓慢坐起,在床边休息片刻后再下床。白天应在太阳升起后再出门,晚上要尽可能早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
下肢血管:莫名的腿疼要当心秋冬时节,一些人会出现莫名的手脚发凉、小腿酸痛,走路多了就腿疼难忍。有些人补钙或者添加衣物、每天泡脚等,都无法缓解症状。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去医院检查是否患有血管疾病。
为你的血管“减减龄”
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为防止“血管早衰”,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限盐限油、控制体重、放松身心、远离吸烟和酗酒、规律作息。在管住嘴的同时,也要迈开腿,特别是有些血脂指标更需要运动或者药物的帮助才能解决。
体检勿忘查心脑血管健康人群每年一次的体检中,应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并在指标出现异常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需要专业医生的药物治疗。
综合评估,系统治疗对于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念并不适用,而是应将伞身重要脏器如心脏、脑和外周血管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评估其供应血管的健康状况,采取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药物、外科手术或介入等及早干预策略,早期检测,预防乃至逆转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
注意保暖,稳定血压由于气温骤降,全身血管会急剧收缩,并发生痉挛,血流不畅导致心脏出现缺血性改变,进而诱发心梗。在寒冬,高危人群要做好预防,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有晨练习惯的人建议推迟时间,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寒热刺激导致血压明显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