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R统计软件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7-14邓丽
邓 丽
(韶关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大数据时代,统计软件的实用性越来越明显。大部分高校给统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讲授SPSS和Eviews,部分高校会在研究生阶段讲授SAS、MATLAB和R等[1]。大数据时代来临,Eviews、SPSS软件已经不能满足统计类专业的要求,而R是一款专业的统计软件,简单、高效且实用性强,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2]。因此,R统计软件逐渐得到青睐。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类专业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统计软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的培养统计类专业的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时代,值得探讨。本文拟以韶关学院为统计类专业开设的统计软件课程为例,探讨时代背景下《R统计软件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对《R统计软件及应用》课程的影响[3]
经济越发展,数据越重要,自2009年起,“大数据”快速成为各行业的流行词。R作为一门编程语言在数据处理、统计和数据可视化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拥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统计学人才在电子商务、金融分析、保险精算、政府以及银行等方面将发挥更多作用。统计学专业在国内的发展起步较晚,在统计软件课程教学方法和课后实践上还不是很成熟,但各行业对R统计软件的应用日益增多。比其他数据分析工具更有优势的是,R是统计学家开发的,简单、免费,并且程序包可由用户自己开发。所以R很灵活,更新速度也快,且集思广益,目前CRAN中的程序包超过了6千个,而且包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利用R处理大数据,并应用到实际中,是当前统计软件课程所面临的挑战。
二、统计软件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教学,学生缺乏兴趣
目前的统计软件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占一半以上,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学生的自主操作环节过少,导致学生“易学易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失去对后期的统计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的兴趣,从而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倾向于使用SPSS等不需要编程的统计软件。
(二)学生编程能力参差不齐
R是一门编程语言,需要一定的编程理解能力,它的基础学科是C语言。因此,想要更好的学习好R,需要先学习好C语言。部分学生的编程能力比较薄弱,有少部分学生甚至都不理解什么是编程,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更不用说大数据分析了。
(三)缺乏项目实践,学生巩固程度不够
R统计软件课程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特别是有相关例题程序的书本。但是,一旦出现课本上没有的案例,学生一片茫然,等着老师给出解决方案,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对课程和软件的巩固程度不够。
(四)概率统计知识掌握不牢
R软件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偏重于如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部分学生概率、统计等知识掌握不牢,在课程中编程计算概率、估计值、检验、回归、多元分析等内容时,不明白函数的定义,从而在编写自己的函数方面十分困难,在大数据时代下,这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自主分析和数据处理。
三、《R统计软件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传统的教学先是教师讲解软件的某个分析功能,用软件示范后学生再进行实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等。在韶关学院统计类专业的前期R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更喜欢实验教学的独立操作环节,经过老师的提点,大部分同学会得出很好的结果,甚至有少部分同学的编程计算简明扼要、具有创新性,大大缩短计算时间。实践教学环节的课堂效果优于理论课堂。具体措施如下:
(一)前期教师多讲,中期讲练结合,后期学生多练
课程课时的前三分之一以讲解课本基本命令、语法为主,每堂课布置课后实验,下次课课前讲解。前期的实验课以数据基本处理为核心展开,围绕现实案例,着重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课程课时的中期,以讲练为主,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先讲后练或先练后讲或边练边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并联系统计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函数编写,达到理想的统计计算效果。课程课时的后三分之一以学生练习为主,布置给学生开放性的统计分析相关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利用R统计软件的自主编程计算的优势,得出较好的结论,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练-思-拓”的方式展开教学:课前引入案例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上围绕案例展开R软件运用的引导,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软件处理问题,课后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同时,时在前期已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总结。围绕“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新”的模式转变,与当前的大数据时代紧密结合。
(三)优化课程考核
R统计软件课程考核大多是机试和笔试。如果是纯笔试或纯机试考试,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在记忆书本知识,不利于创新和思考。考虑到《统计软件》课程的实践性,可以设计课程评价体系∶课堂表现30%(实验课作业占15%)、机试35%(软件基础知识理解、编程)、基于R的统计分析报告35%(开放性题目,给出数据,让学生自主发挥,以小论文形式提交)。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作为统计类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数据分析、撰写统计报告的能力。
(四)增强项目实践能力
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和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需求情况,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课程教学的后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大学生“泰迪杯”、“电工建模”、“统计建模”、“数学建模”等竞赛,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创项目”,邀请学生参与教科研课题等,运用统计学知识和统计软件展开课题研究,在已有的资源下,不同层面向学生展示R软件的实用性,也让学生通过项目、竞赛等方面的实践,真正体会到R统计软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结论
以本校统计类专业学生为试点进行改革研究中得出,每堂课结束后布置课后实验,适时的增加《R统计软件及应用》课程的案例分析环节,围绕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建模竞赛等方面进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提高。2017年度,学院有8队共24位同学运用R软件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更多的学生使用R软件进行毕业论文的数据分析环节、参加比赛等。这些都凸显出R统计软件的应用性和课程改革发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