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8-07-14贾斌
贾 斌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600)
2016年由中央团委、教育部联合引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共青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党的后备力量的重要组织。随着新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必须要以“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为原则,把握思想引领核心任务,构建符合高校广大青年学生特点的共青团组织模式,以此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创新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是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随着新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强化共青团组织建设对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创新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必然选择。高校共青团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基于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学生接触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网络中掺杂的不健康思想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例如近期网络中出现的各种大学生言语诋毁祖国的行为充分表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强化发挥校级团委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其次创新共青团组织建设也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预备队,在培养共产党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高校团工作所出现的新问题,必须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以此适应新时代新发展要求;最后创新团组织建设也是适应新媒体时代、激发共青团员参加性的重要举措。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手段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大学生自媒体工具的应用,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更加复杂与多样,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共青团组织必须要深化组织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网络共青团组织模式,依托“青年之声”等平台创新共青团工作模式。
二、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巩固与创新共青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实施》的重要内容。虽然近两年高校围绕习近平同志对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指示精神及团中央改革方案要求在不断提升共青团的建设质量,例如高校共青团代表大会制度越来越健全,共青团团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越来越强。组织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于共青团改革方案的不断推进,高校在组织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制度建设滞后
高校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力量组织,健全的组织制度是保证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但是由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因素导致高校的共青团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一方面高校共青团民主制度不完善。构建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是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核心,以代表大会制度为例,由于高校实行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在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上存在不定期或者不召开的现象,导致共青团代表大会制度赋予形式化色彩;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团委制度弱化现象突出。高校共青团组织实行的是“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但是在实际中高校共青团团委职能弱化现象突出,例如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由团委书记完成,而其它成员,尤其是学生团委在高校共青团体系中处于边缘状态,导致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往往脱离高校青年的实际需求。
(二)共青团内设机构不健全,书记职能落实不到位
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基层支部建设,由于高校院系数量比较多,为此高校需要强化院系团组织建设,明确书记专设,以此健全内部机构,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高校院系数量比较多,因此院系团组织建设缺失,例如部分院系没有构建专门的共青团组织机构,导致共青团工作不被重视;二是共青团书记职责不明确,共青团书记的政治素质有待提升。强化共青团书记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关键,如果书记的职能不明确必然会影响工作质量;三是班级团支部建设落后。班级团支部是共青团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开展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但是高校往往忽视班级团支部的作用,导致团支部在基层弱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三、共青团组织结构不新颖,交流平台缺失
虽然《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实施》提出要优化共青团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模式,但是在实践中高校共青团组织仍然实行的是垂直管理模式,共青团组织仍然按照上级管理下级的模式,而忽视平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导致共青团组织工作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例如高校二级院校共青团组织很难针对本院系学生的特点而开展针对性的工作,这样必然会弱化共青团组织的效力。另外由于高校青年教师数量也比较多,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也是当前共青团组织建设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新时期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路径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青年思想的引领载体,是高校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组织机构,是重要的基层组织结构。基于新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共青团组织的建设,以此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以及群众性,为党培养优秀的后备力量人才。
(一)完善共青团组织制度建设,规范共青团组织职责
首先健全领导机制。学校共青团受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共同领导,院系团组织受院系党组织和学校共青团共同领导。共青团组织要以“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为指导,注重与各党政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得共青团工作与各部门能够更加紧密的结合,争取把共青团的各项工作纳入到党政工作的部署之中,逐步形成广泛联系的、网络状的青年工作框架;其次突显共青团组织的服务机制。共青团组织是凝聚青年、服务大局的基层组织,共青团组织必须要明确其服务制度,组织共青团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十九大精神。
(二)健全高校共青团组织设置,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群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针对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要健全组织设置,提升工作活力:首先高校必须要建立网络型团组织架构,实现高校团支部的全覆盖。高校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团支部的全面覆盖,尤其是要加强团支部在班级、实验室以及宿舍等场所的建立。例如高校针对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度过的现状,高校要加强对宿舍团支部的建立,形成以舍长为书记的团支部组织,实行动态化的团教育活动;其次优化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提高学生组织的工作活力,实现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高校要明确学生会的定位于职责,强化学生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提高共青团服务水平,创新服务工作方式
高校共青团作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组织,应当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学生心中最可依赖的基层组织。高校共青团应当重视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建设工作,把这些平台打造成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例如共青团组织应提供关于团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创业就业帮助等相关支持;团组织要更加重视专职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强调梯队建设。挑选出综合素质好、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青年,秉承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安排任命岗位。
(四)依托“青年之声”打造共青团组织品牌
“青年之声”建设对共青团组织改革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之声”以创新的思维探索了适应青年工作的有效模式,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载体。“青年之声”不仅是凝聚青年、紧密团青关系的平台,而且还是服务大局,有效组织动员青年的重要渠道。例如河北省“青年之声”围绕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在高校内部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有效调动了高校青年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要以“青年之声”为依托创新共青团组织创新:首先要利用“青年之声”的网络传播优势,丰富共青团组织的服务功能。“青年之声”反映了青年的实际需求,通过青年之声可以及时了解基层青年需求,进而及时调整共青团工作方向;其次“青年之声: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重要载体,是发挥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功能的基础。
共青团组织建设是高校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院系必须要仅仅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共青团组织建设质量,推动基层团支部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