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2018-07-14李晓华
李晓华
引言
财务管理类课程是高校的重要学科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应用特点,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以理论讲解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实践应用的能力难以提升。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向着更加科技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调整,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人才。
一、财务管理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一)专业教学的基础性课程。财务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科中的基础教学课程。从财务管理类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主要包括管理会计课程、基础会计课程、财务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成本会计课程等,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属于基础类课程,其研究的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息息相关,而且具有重要的基础和铺垫作用。例如财务管理类课程的主要课程内容是财务会计的基础技能、企业筹资方式、资金运营规律等,而这些知识点都属于整个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其他课程中也有不同角度的体现,因此提高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学习基础,从而在后续课程中实现更高效率的学习。
(二)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财务管理类课程不仅是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专业教学中的核心课程。财务管理类课程囊括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具备实际应用的财务管理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财务管理类课程的研究内容充分契合这一目标,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三)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究其竞争的核心内容来看,无非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促进各项资源的配置,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提升,因此财务管理类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经济类人才的必需课程。
二、财务管理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一)促进专业学科建设的完善。财务管理类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无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还是金融专业,都需要对财务管理课程进行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对经济活动的规律进行掌握,因此财务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使整个经济学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而财务管理类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完善专业学科建设,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提高学生经济课程的兴趣。财务管理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主要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灵活应用于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财务管理类学科的学习中会进行实训练习,教师会带领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对企业经营进行模拟,然后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模拟训练中会提高对经济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自主思维和实践的能力,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奠定学生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类学科属于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因此能够奠定学生财务管理的基础,使学生的基础技能得到巩固和提升。现代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资金管理的能力,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而财务管理类专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具备基础的会计技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资金结构的调节能力,使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和资金的流动性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而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扎实并灵活的利用理论知识,并且实现创新发展。就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来看,主要来源于财务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综合利用各种途径,加强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
三、现阶段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观念。从现阶段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讲解为主,对知识点进行灌输式教学,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位置,因此很难将身心投入教学环节,参与知识的重新解构和创新组合,逐渐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实践应用的能力也难以提升。事实上,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对财务类或者管理类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应该将侧重点落在“管理”这一实际应用中,而财务管理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得到不断的增强,因此单纯依靠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不符合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缺乏配套的实验设施。由于财务管理类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训,因此高校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设施,满足教师实训教学的要求,但是从对高校实验设施配置的大量调查来看,很多高校都缺乏配套的实验设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高校的办学经费相对比较紧张,只能满足高校办学的生存需求,无法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没有能力支出实验设施配置这一款项,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基地;第二,大多数高校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不包括实验教学部分,导致实验设施配套不完善。
(三)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当前很多高校对财务管理类课程的认识缺乏片面性,将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定义为对财务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学严重偏向理论化,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于学生而言,要想获得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财务管理能力,就必须将积累的理论知识实践运用于真实的案例中,并且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岗位的需求,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案进行对应性的调整,但是很多高校都缺乏这种意识,不能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相关联,从而无法达到财务管理类课程培育人才的目标。
四、促进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促进财务管理类课程获得更优质的教学效果,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财务管理类课程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为此教师要转变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改变以往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某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为例,该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分别是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在课堂上以设计问题、案例的形式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掌握,从而将财务管理类课程中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相串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更高效的学习。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财务管理类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着重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从而获得与社会岗位相匹配的能力,为此学校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实验设备配置的资金投入。以某高校为例,该校为了加强财务管理类课程的实训教学水平,着重设置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然后以此为依据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完善设施的配套购置。该校设置的实训目标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基础实验类、专业实验类和综合实验类。基础实验类主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基本的应用训练,加强对财务管理技能的掌握,比如计算机绘制财务图表、各项公式的实际应用等;专业实验类主要针对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行培训,使学生对社会岗位相匹配的财务管理素养有全面的了解,并且通过软件进行实训;综合实验类重点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综合素质,并且通过角色扮演、沙盘演示等模拟管理自主或团体完成实验项目。
(三)加强与校外企业的沟通合作。要加强财务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效果,高校必须在完善内部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校外企业的沟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全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财务管理技能得到切实的提升。校内实训基地虽然设置有完善的项目模拟训练,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仍然缺乏必要的真实感,对社会岗位的真实需求也不能准确的掌握,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在企业中得到实际锻炼,真正参与到各种项目中,在真实情境下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例如某高校与数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预先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真实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对岗位技能进行切实的锻炼,使学生在转变身份的同时改变学习态度,自觉提升综合素质。
(四)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这也对高校财务管理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类教师在教学中既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深厚的实践管理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但是从现阶段高校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师并不符合这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缺乏实效性,为此高校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实践培训,使教师在企业中顶岗实践,从而加强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与企业交换资源,外聘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从而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高效的学习。另外,该校还成立教学研讨会,以互联网为平台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保障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从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对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内容主要局限于教材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考核的方式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从大多数院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比例为3:7,因此考核的重点仍然在于期末成绩。期末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的成绩进行,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与理论知识的掌握,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据的比例较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一些学生甚至会铤而走险采取作弊手段。由此来看,以这种方式进行考核不仅不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客观反映,更不能体现出实践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将专业考核的比例调整为5:5,使理论与实践占据相同的考核比重,其中理论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实践考核体现在课堂表现、随堂测试、实训表现、调研报告成绩、实训案例分析、实验成绩等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研究可得,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校外企业的沟通合作、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希望本文可以为研究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陆美芳.高校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创新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7(35):70-71.
[2]徐彩红.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6(20):18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