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E 原则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8-07-14孙文婷
杨 莉 孙文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旨在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与生活费的信用助学贷款。这项制度于1999 年开始在北京、 上海等8 个城市试点,2000 年面向全国推广, 至2018 年, 期间经历了政策的不断调整与深化, 促使该项制度不断向前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覆盖面不断扩大, 资助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资助额度不断上升, 为保证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助学贷款的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制度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 目前国内有关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绩效内涵的理论分析[1-2],鲜有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的研究。如何构建一套科学、 全面、 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已成为进一步规范政府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客观要求, 也是提高该项制度绩效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运用4E 原则,从经济性、效率性、 效益性和公平性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的内涵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支付学费、 生活费问题而发放的财政贴息贷款, 是一种运用经济手段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 它属于国家政策性助学贷款,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用的一项措施和制度安排[2]。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 其鲜明的政策导向性要求必须做到“应贷尽贷”,对符合助学贷款条件的各类高校贫困学生申请助学贷款, 不设贷款规模和贷款人数上限, 做到助学贷款全覆盖, 其目标就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相关主体主要有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 他们既是制度的设计者,同时又是受益者,是这四个利益主体多层次的重复博弈, 导致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方案的不断实施和完善。 在四个相关主体中,前三个是强势群体,学生是弱势群体。 强势群体主导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而弱势群体的博弈和反抗,又促使强势群体对制度的不断修改和完善[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是指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效果, 即该项制度是否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本文在借鉴国内学者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内涵分析[1-2]的基础上,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界定为各相关主体按照相关政策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所获得的相对于目标的有效性, 它包括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经济性, 效率性, 效益性和公平性。 在进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时需要根据是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总目标和是否帮助了贫困大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这一具体目标来评价制度的实施效果。
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 评价指标设计方法
1995 年学者芬威克提出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应包括经济( economic)、效率(efficiency)、有效(effectiveness)三个方面,即“3E”原则。 之后主张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学者们质疑“3E”原则偏向经济性等硬指标而忽视了公平、民主等软指标,便将公平(Equality)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 在此基础上, 福林于1997 年提出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4E”原则。随着绩效管理理论的日益发展,“4E”原则逐渐成为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的基本原则, 在国内外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依据绩效评价的“4E”原则,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指标选取
在借鉴文[3-5]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资询法,依据4E 原则,本文以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4 个维度为绩效评价的一级指标, 分析选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的二级指标。
(1) 经济性指政府投入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资源量, 它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成本, 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国家助学贷款服务。 经济性特征用以测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支出。 国家助学贷款额占全国资助资金总额的比例, 国家助学贷款额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比例, 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经济性特征, 表示在满足相同需求的情况下, 资助资金总额中用于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所占比例越小,其经济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违约率指标表示获取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未能在规定还款期限内偿还助学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行为, 该指标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经济性特征, 其指标值越小, 表明银行成本低,经济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2) 效率性指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产出成果与投入资源的比例关系。 效率性特征用以测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既定投入成本下, 是否获得最大化的产出。 获贷人数占申请人数的比例, 放贷金额占申请金额的比例, 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发放程度, 体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效率性特征, 其指标值越大, 表明实际获得贷款的人数越多, 获得贷款额度越大,效率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3) 效益性指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对其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效益性特征用以测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 完成学业, 为毕业后能胜任工作回报祖国和社会做好准备。 每百名获贷贫困生得奖比率, 获贷贫困生的初次就业率, 这两个指标反映了获得贷款的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与结果, 体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效率性特征, 其指标值越大, 表明效率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4) 公平性指贫困大学生是否都有同等的机会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公平性特征用以测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否平等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学业的机会。 公平性特征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对贫困大学生的覆盖面及各地区贫因大学生获贷额度的差异来表征。 获贷人数占贫困生人数的比例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对贫困生的覆盖率, 体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公平性特征, 其指标值越大, 公平性越好, 反之则越差。 贫困大学生获贷额度地区差异基尼系数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区域性不平衡程度, 体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公平性特征, 其指标值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公平性越差,反之则越好。
3 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的概念,目标、 相关主体及制度绩效的内涵, 之后从绩效评价理论基础入手,对4E 原则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为有效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和依据,对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