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18-07-14

科技视界 2018年29期
关键词:走出去跨文化交际

王 爽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传播中国文化离不开语言这一工具, 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 长久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授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交际规则, 从而使得跨文化交际呈现单向输入的态势。 而在新形势下, 培养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英语语言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则是英语教学的使命和责任。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的界定, 不同学者论述略有不同。 目前学界普遍达成共识,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特指能恰当而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所需的知识、动机和技巧”。[2]

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学者也提出了不同见解。英国学者Byram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又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识。[3]文秋芳教授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部分, 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 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3 个子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3 个层次。[4]贾玉新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 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情节能力系统与交际方略系统。[5]杨盈和庄恩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系统、 文化调适能力系统、 知识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同组成。[6]钟华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其中交际能力分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跨文化能力分为知识、态度、意识和技能。[7]

本研究采用钟华的分类标准, 现将这八个方面逐一进行阐释:

(1) 语言能力指语音、 词汇、 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8]

(2)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根据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等社会环境因素调整用语。

(3)语篇能力指“将话语组成衔接、连贯、完整语篇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包括如何得体地开始、维持及结束交谈的能力。[4]

(4)策略能力指“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由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的能力”。[9]

(5) 跨文化知识指交际者应该具备的有关自己国家和对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具体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民族性格、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衣食住行、习俗礼仪等。

(6) 跨文化态度指 “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具有好奇、开放和悬置民族中心主义判断的意愿”。[3]

(7)跨文化意识指交际者对自身、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感知, 同时包括对本族和异族文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8) 跨文化技能指交际者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 并能够处理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从而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

2 文化“走出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定要求

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政府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出的战略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指出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 通过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 通过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来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外语学科大有作为, 可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而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重输入轻输出、 重异域文化轻本土文化的倾向, 使得学生出现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10]。 因此,必须纠正以前的错误倾向, 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呈现双向动态平衡的局面。 而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目标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首先,语言层面。 在掌握大量英语词汇的基础上,要熟知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词的英语表达。 比如:中医、火锅、剪纸、京剧、旗袍、四合院、儒家思想等的英语表达。 这些内容有些是外国友人非常感兴趣的, 比如中医和中餐[11];有些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 比如剪纸和京剧; 有些是对中国以及周边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 比如儒家思想。 这些是中国文化的形象标签, 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相关内容的详细阐释用英语表达出来, 才有可能真正地传播中国文化。这里的表达是指用英语谈论、 书写或翻译中国文化。具体说来, 能够在日常跨文化交际中, 与对方就中国文化进行英语口头交谈; 能够用英语创作有关中国文化的读物;能够翻译中华文化典籍,让世界了解中国。

其次,知识层面。 在输入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要对中国自身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从丛指出, 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 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 始终显示不出来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 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 的真谛时, 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能顾左右而言他。[12]由此看出,即使作为中国本民族人,对自己的文化也不甚了解,需要加强文化修养。 既要熟知“大众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礼仪、人际关系等,也要了解“深层文化”如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价值观等,甚至对“高级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也要有所涉猎。

再者,态度和意识层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实施, 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将日益频繁和深入。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持好奇、开放的态度。 要悬置民族中心主义,摒弃自身文化的优越感,尊重并包容他国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局面。 同时,对本族和异族文化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今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盛行的形势下,要理性对待,不盲目崇拜,不妄自菲薄。 对自身那些落后守旧的中国文化要加以摒除和反思;对那些具有当代价值又富有永恒魅力的传统文化要有自觉和自信; 对那些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优秀文化要创新和传承。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 而文化“走出去”战略下还需格外注重培养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语言能力,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和素养以及对自身和他国文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教师、一门课程、一个学期能完成的,它是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共同作用。

3.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其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以往注重英语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的教学状况, 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和知识素养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来。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前提条件, 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一方面, 要扩大跨文化接触, 在真实的交际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为学生提供榜样。 另一方面,要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之余, 要不断跟进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 经常外出参加会议更新教学技能, 多与同行交流获取教学灵感。

作为外语教师,其西方文化知识素养相对较好,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娴熟。 然而,和学生一样,教师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语症[10]。 这是因为, 很多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 其专业课程设置以英语文化为重心, 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课程, 这种输入空白就造成了其表达能力的薄弱。 因此,教师要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化修养,并大量输入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 全方位提高语言能力。

3.2 课程设置要切合现实且有针对性

目前各高校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契机, 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 设置了丰富多元的课程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在完成通用英语教学后, 设置了各类素质拓展课程, 包括语言技能类、 文化类和专门用途类。 其中语言技能类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包括英语高级视听、英语高级口语、翻译、口译、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等;文化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包括英国文化、美国文化、英语电影赏析、英语报刊选读、中国文化(英语)等;专门用途类课程包括职场英语、 学术英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以上课程各有特色,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综合素养。 然而,在大学英语学时有限的状况下,学生不可能修读所有课程。 多数学生在修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之后, 只会选修一到两门素质拓展课。 那么如何在基础英语教学和有限的素质拓展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则需要统筹规划。

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将中国文化内容融入到基础英语教学中。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则需要设置专门的素质拓展课程如 《中国文化 (英语)》《中西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等。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几种子能力如社会语言能力、 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由于学时有限,开设专门的《语言学》《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课程则不现实,这就需要教师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融入相关学科知识,设置交际场景, 让学生在模拟交际中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

3.3 教学设计要扩展教材内容

当前,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占较多学时,且使用的教材以西方文化为主, 较少涉及中国文化内容, 要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要将中国文化巧妙地融入到课堂设计中。 例如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 第五单元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该单元重点讨论西方饮食, 在听力模块讲述了美国快餐文化—麦当劳。 整个单元出现的有关食物的词汇都是西 方 饮 食, 如 McDonald’s, steak, pizza, milkshake,Fries, hamburger, cheeseburger, spaghetti 等, 中 国 元 素 只简单提及, 如Chinatown 和Chinese meal, 并未深入讨论。 事实上,学生对西餐词汇掌握得比较多,对西方饮食文化也能做简要讨论。 而中餐词汇几乎是零输入,更别说讨论中国饮食文化。 那么, 教师可对该单元进行设计,在讨论西方饮食的同时,补充中国饮食内容。例如,可以在网上找视频资料“歪果仁(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美食”, 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美食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 增强其文化自豪感, 同时可以了解各种美食的英语表达; 可以介绍中国饮食的地域特色—“八大菜系”,让学生讨论每种饮食的特点;可以讲解中国菜的翻译方法, 如味道或形状+烹饪方式+主料+with+辅料, 让学生触类旁通, 使其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不至于闹笑话;可以将中餐和西餐进行对比,从食材、作料、 烹饪方式、 口感、 就餐礼仪等各方面比较两者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4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培养能流利、准确、得体、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跨文化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对话、研讨、辩论等,提高学生使用言语或非言语手段完成交际的策略能力。 同时角色扮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采取接纳、 调适等态度, 锻炼灵活应对和处理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其跨文化技能。

无论是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 还是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素质拓展课程, 都可以选取某一个主题, 进行中西文化对比。 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激发学生求异思维以及共情能力, 使学生从掌握衣食住行、 习俗礼仪等表层知识到理解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深层内涵, 并具备一定的文化鉴别能力, 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 目前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获得好评,在发展中国家好评率达到73%[11]。课堂上可以选取中医这一热门话题, 将中医和西医进行对比, 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医背后的哲学原理以及优势, 澄清西方医学界对中医的误解。 在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豪感。

3.5 利用各种媒介拓展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课时有限, 仅凭课堂时间很难涵盖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让学生学习中外文化在线课程, 课堂上再进行相关专题讨论,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也可利用自媒体时代提供的便利, 让学生自己录制文化专题小视频,然后发布在社交圈。 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 还能体会到被点赞被认可的自豪感, 既满足了个性发展的需求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 第二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跨文化能力的平台。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又比课堂教学有着更灵活的形式, 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可邀请留学生或外教参与文化主题讲座、文化节、传统节日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互动中理解文化差异, 增强跨文化敏感性, 学会应对和处理交际冲突, 将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转化为跨文化技能经验。

4 结语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把英语语言、 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本文是基于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的初步培养路径, 还需进一步实践深化。 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统筹规划。 从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到教师发展等各方面都需更新改进, 协同推进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走出去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