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织特征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促动模式研究

2018-12-28魏晓萍

科技视界 2018年29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馆员文献

魏晓萍

(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湖南 常德 415000)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一个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效率是该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 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增值和知识共享作用。 当前,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党的十九大以来, 我国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发展能力和水平, 并积极的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发展, 实现资源共享发展。 知识管理是一种创新发展的重要管理模式, 近年来,高校逐步将知识管理融入到图书馆的管理中, 为其发展推动了重要的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一词来自于 1988 年彼德·F·德鲁克(Peter Druker) 说的一句话, 他认为知识工人是组织新经济的个体,在这种新经济中硬的‘通货’是知识。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 个人通过这一过程学习新知识和获得新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经验表达出来,进行共享,以用来促进、培养、增强个人的知识和机构组织的价值”[1]。 知识管理理论提出后,也逐渐被应用于图书馆领域, 图书馆学家B.Pete 这样定义图书馆知识管理, 他认为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其隐形知识或者显性知识来进行相应的信息收集和储备管理, 并充分的发挥图书馆信息管理的作用”。 柯平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运用知识的管理理念,创造、获取、共享和使用知识来提升图书馆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项活动[2]。 盛剑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员工和用户对图书馆内知识的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过程[3]。

笔者看来,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知识的创新而利用本馆的知识资源、 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对图书馆进行综合管理与利用。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组织特征

随着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的成熟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图书馆的管理与理论实践中将出现 “官僚主义、 独裁管理的式微与合作性自我管理及组织民主的扩张”现象[4]。 因此,在组织员工、组织系统与组织结构等方面与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存在较大不同。

2.1 组织结构扁平化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图书馆管理决策层与底层普通馆员的直接信息沟通与交流创造了条件, 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简化了图书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中图书馆馆领导决策层与部室主任中间管理层的大量工作,破除了传统图书馆自上而下的垂直等级结构, 建立了使图书馆组织变得更灵活、 更富有弹性与创造性的扁平化结构组织。[5]图书馆扁平化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1)是内部方面,图书馆减少原有的管理层级,精简部分中间管理层;(2) 是外部方面, 图书馆采用部门重组、 业务外包、 外聘临时员工与顾问等方式进行外部调整, 建立紧凑与干练的扁平化结构组织, 充分发挥图书馆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加速信息与知识的传递与交流。

2.2 组织系统的网络化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的环境与传统面貌发生改变,网络成为图书馆员工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通过网络了解图书情报领域前沿动态与最新发展方向,而且员工与领导、员工与员工及员工与其它馆工作人员也通过网络实现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通过网络,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层级制的界限及组织的封闭性,在开放的网络系统中促使员工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协同发展。

2.3 组织员工的自主化

实施知识管理图书馆员工处于自组织结构体系中, 员工在相互竞争与协作中不断打破原有系统结构的平衡状态, 促使图书馆组织系统不断优化。 图书馆馆领导任务不是制定决策, 而是培养馆员的学习能力, 使每个员工都能学习并掌握到最有用的知识与技能。[6]图书馆员工在工作岗位上采用“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监督”的方针开展工作,并在馆内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与创新能力。

3 基于组织特征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意义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推动图书馆的实践发展,并推动了相应的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而基于组织特征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型见图1。

图1 组织特征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三维模型

从图1 可以看出, 组织特征下的图书馆知识型管理将管理工具和具体的制度等和知识储备和形成等进行有机的融合, 并在图书馆的具体工作中, 进行相应的计划和组织控制等等。 从总体来看,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创新目标的落实, 并通过相应的图书信息资源为落实基础, 推动图书馆的全面发展。 其管理重点是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图书馆的发展和融合,并有效的执行。

4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传统的信息服务理念阻碍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行

从服务理念来看,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是倡导“资源为主,服务为副”的管理理念。 主要表现在:(1)馆员服务理念没有与时俱进,信息服务的内容仍以提供文献服务为主;(2) 学科化信息服务还处在很浅的被动服务为主的层次。 学科服务针对性不强,情报分析服务很是欠缺。

4.2 馆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 高校图书馆现有人才队伍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纵深化、 高端化及综合化信息需求。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科研馆员缺乏, 受学科背景所限, 现有馆员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 导致馆员知识服务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处于较低的水平, 无法满足知识服务的最新要求。

4.3 管理机制不灵活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工作者, 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管理过程中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 近年来,由于高校图书馆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造成 “图书馆年年招聘进人,年年又留不住人”的现状。 在高校,图书馆是边缘单位, 相比学校其他部门的职工, 馆员的收入水平偏低, 馆员获得再培训和继续教育及职称晋级的机会十分有限, 使得馆员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因此无从发挥知识管理中人的作用。

4.4 信息共享机制缺乏

在我国,与公共图书馆不同,科研系统图书馆购书经费没有专门的固定拨款, 其经费来源依赖于申报项目所获得的非常有限的经费。 可近年来, 图书期刊与数据库采购价格增长迅猛, 这导致大多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国内科研系统图书馆都渴望实行资源共享, 但却没足够经费投入到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中。 而所属高校系统的图书馆, 也只有那些原985、211 大学资源建设的专项投入经费相对较理想, 而一些普通二本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投入经费非常有限。 以湖南为例,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图书资源采购经费每年都是几千万, 而很多省二本院校图书资源采购经费只有区区200 多万。 虽然湖南省建立了湖南省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联盟平台,但目前信息共享也仅限于一部分资源, 至于跨系统资源共享更加难上加难。

4.5 馆员隐性知识分享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大部分图书馆还处于对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初级阶段,而忽视对馆员的经验、诀窍、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进行管理。 一些馆员认为做出比别人好的业绩,就能保证在图书馆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不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同事交流与共享。

5 基于组织特征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促动模式研究

5.1 国内实践

目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科研图书馆, 它不仅提供文献信息与情报研究服务, 还承担了为国家培养图书馆学、 情报学高级人才任务, 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学术信息服务机构。 笔者重点调研了该馆近年来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举措,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5.1.1 组织结构创新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满足“十三五”规划与知识服务的发展需要,以追求“整体最优”化来全面调整总馆的组织结构, 将馆内的资源建设部、 文献服务部、 情报研究部、 信息技术部与咨询服务部进行合并重组,组建成四个业务中心:用户服务中心、知识组织中心、 知识计算中心及知识产品开发中心。 在这种新的组织结构中, 打破了部门条块分割的限制, 全馆人员可以跨岗位、 跨部门以工作流程为中心整合组建项目团队, 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知识服务, 提升知识创新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5.1.2 加强馆际合作与联盟协同服务

为建立文献资源共享体系, 为科研人员提供完善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于90 年代中期建成 CSDL 平台(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该平台一成立就积极开展与国内多个文献传递机构: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全国参考咨询协作网、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进行合作, 组建了庞大的图书馆协同服务联盟体系, 这些联盟体成员通过制订的文献传递服务流程和协同服务机制来开展文献传递工作[7]。 除了与国内文献传递机构建立联盟外, 为构建国家层面较强的文献保障体系,CSDL 平台还积极寻求与国外文献机构进行合作,先后与英国大英博物馆图书馆、 美国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等建立国际互借关系[8]。

5.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促动模式

5.2.1 创建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之一。 每个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都是有限的, 单独依靠本馆的力量根本不能满足本馆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为了满足本区域的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 应设立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 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共同为区域自主创新贡献力量[9]。 联盟组织应选择本区域内实力雄厚的高校图书馆为“中心馆”,在该馆中成立一个咨询和协调机构,负责制定联盟条款。 联盟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与决定区域文献信息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5.2.2 建立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机制

为了更大范围实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需要跨机构、跨行业的与其它文献信息机构合作,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机制, 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方式来实现资源互补。 采取措施如下:(1) 在高校图书馆联盟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协议,集中优势力量组建跨系统、跨行业的知识共享平台;(2) 积极寻求与国内外文献服务机构的合作, 参与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10];(3)加强区域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协作,联合公共、科研、高校、情报四大系统图书馆建立区域性联盟, 在短期内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 满足广大科研人员深层次需求的重要手段[11];(4)重组和优化区域内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科技资源协作共享平台, 加强与国家科技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协作, 建立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机制, 提升科技文献信息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馆员文献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