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体育课堂教学重心转移与实施建议

2018-07-14沈惟佳

运动 2018年19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育核心

沈惟佳

(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7)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随着体育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体育课堂教学的重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面向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整体设计,是基于学生当前生活学习状况的设计,既符合学生当前学情,又符合学生未来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及时准确了解这一变化,牢牢把握住课堂重心,才能圆满完成通过体育课堂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唤。

1 体育核心素养视阈下体育课堂教学的重心转移

1.1 重教学效果转向重教学效益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针对的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与三大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传统的教学效果是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目标性。教学效益,是指教学过程及其教学结果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而确定的,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新时期,体育教学的落脚点是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三大维度,这三大维度在同一课堂中经常同时出现,有着明显的生成性特征,加上学生的运动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状况等因素存在差异,所以课前未预设事件经常出现,这就需要教师从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突破短期教学效果追求而转向长期发展的教学效益培育,始终关注提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真正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1.2 重教学结果转向重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重视的是课堂教学是否促进学生达成了哪些具体的进步及发展,是否符合教学程序,教学结果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是对教学伊始和最终结果具体化、差异性的表达。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关注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外在行为和内在变化,是一个生成性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目的性过程,是可以预设的但却无法完全预知的,更加重视的是超越体育学科知识的经验获得和情感体验。这就需要体育课堂从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到结束部分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基于学情进行细致化设计,不但包含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方法等因素,还应包含互动、评价环节,要充分体现课堂伊始到课堂结束这一过程的具体程序和生成步骤,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情感、精神等要素,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外显和培育的。因此,必须重视教学结果向过程的重心转移,才能更好地达成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这一目的。

1.3 重教学形式转向重教学实效

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随着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体育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各种类型的情景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体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在某些课堂中却被弱化,一些体育实践课甚至上成了游戏课、理论课,仅重视课堂教学情绪和氛围的创造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传授,或者将技能的传授进行形式创新而忽略体育情感和精神的培育,这些重形式化的体育教学,虽然看起来很“热闹”“有效”,但却忽略了体育课堂教学外显形式下本应追求的实际效果。从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课堂形式的构建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体育精神、健康促进、运动实践等要素的激发、鼓励、生长、持续和内心价值观的牢固树立。因此,教学形式是为了服务于学科素养培育而构建的,其核心和实质应该是超越运动技能学习的学科内涵呈现,并以教学实效的高度重视为出发点的。

1.4 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合一的,是一个整体。对学生而言,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改造自己生活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学,这里的“学”更加注重的是“学”这一能力,而不是学科知识本身。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大维度六要素中的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习惯、健康行为四要素不是教师知识传授所能达成的,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体验和过程感受。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面向的是学生未来发展,相较于学科知识而言,学生未来更需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头脑思考的过程、语言互动的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对话式”的共同提升,而不是告知结果、教条式、程序式的机械模仿和直达练习目标的“应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知识迭代频繁,学生只有具备了“学”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应过多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而应强调学生的“学”,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途径。

2 实施建议

2.1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6个因素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中,首要的因素就是任课教师。只有体育任课教师深刻把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精神,明确体育教学超越运动技能的意义,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体育课堂。也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掌控课堂节奏,真正把课堂过程重视起来,拨开形式的外表直达学科教学内涵的本质,以上这都离不开体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2 赋予体育教师自主权

传统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课程却往往代替了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往往受课程设置的限制,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而不敢对其课堂教学进行大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时期体育课堂质量的提升空间。因此,学校应赋予体育教师一定的教学决策和专业自主权,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还是在教学策略、评价的应用上,都应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体育教师能够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快去设计课堂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活力。

2.3 加大信息化教学投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体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已成大势所趋。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利用3D(三维)、影像捕捉、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体育学科中难以理解的一些逻辑概念进行可视化理解;对练习轨迹、运动负荷进行科学化分析,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样,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为主要手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也是未来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各校应加大信息化教学的投入,从硬件设施、软件配备到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全面展开,以适应未来体育课堂教学重心转移这一变化的需求。

2.4 切实发挥课余体育锻炼作用

学习要联系生活才有意义,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学生能将所学运动技能和体育精神等联系生活并体验获得感,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才能达成终身体育目标。对体育学科而言,课余体育是学生学以致用的最佳空间,课余体育与体育课堂教学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在课余体育中将课堂所学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求知欲和锻炼积极性。另外,体育精神的培育是依托于运动参与逐渐生成的,没有运动参与便谈不上体育精神的培育,运动习惯、健康行为同样如此。因此,学校应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广泛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给学生搭建运动实践平台,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和提升,最终形成体育课堂和课余体育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局面,这也是培育学生良好体育运动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最佳途径。

3 结 语

体育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教学重心的转移,要从学科知识性转向学科内涵性。这一转移过程,既需要体育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积极跟进,也离不开学校对外部客观条件的有效干预。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重在体育课堂,而体育课堂教学重心的把握,则是深刻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落脚点和出发点。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培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