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适能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7-14赵勇军
赵勇军
(北京服装学院基础部,北京 100029)
体适能(Fitness)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外来概念,近年来逐步被国人所接受。通俗来讲,体适能是指一个人在正常的工作与学习之余,人体的身心没有感觉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休闲娱乐活动,以享受闲暇时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体适能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缓解课业压力、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够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1 体适能教育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体适能教育是融合了运动、健康、娱乐、休闲等多项元素为一体的教育理论,它是一种能够适应生活、运动、环境等多项因素的教育类型。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之下,将体适能教育理论融入其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
1.1 对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内涵式发展,指的是需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突出的是对事物“质”的发展,当前在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始终强调要努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在其发展的道路上,都开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国际学科前沿发展为指导,以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而健康的身体是保证学生学习生活的根本,假如学生缺乏健康的体魄,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各大高校在关于人才培养的方面,已开始越来越重视体育课程开展效果的实现,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许多高校坚持将体适能健康当作是第一要务,积极开展高校课余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以激发高校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再以学校带动周边社区或企业,从而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在体适能教育背景下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体适能健康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同时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使其能够以更加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热情投入建设祖国的事业中,这对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一切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体适能教育将健康与竞技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并且考虑了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适能分为运动与健康2大部分。一般情况下,普通高校学生与学校运动队学生所接受的体育课程内容都有所区别,而产生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目的不同。学校运动队的学生运动基础好、身体素质条件好,他们参加体育训练主要在于提高其竞技水平。因此,有关他们的教学与训练内容与方法,通常是根据比赛任务而制定的。而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参加体育课程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适当开展一些休闲娱乐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选择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在体适能教育理念下,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强调要将学生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身体及心理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使得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3 推动了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发展
正如思想会影响人的行动,在体育教学中,教育思想同样会影响体育教学内容及体育教学形式的确定。体适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自然会起到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体适能教育,能够在解放师生体育思想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其能够努力钻研,以创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体适能教育中,强调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强调的是对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促进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再以竞技体育的标准来开展教学活动,以达标测试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课堂参与活跃度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使得考核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2 体适能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2.1 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念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新型体育教学理念,需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的后续工作。而在体适能教育背景下,更突出的是“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高校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时,都必须要以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并且在这一基础上,提升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以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在体适能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的影响下,积极地参加课内外及校外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
2.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正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引教学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体适能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必须要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健康的体育运动锻炼技能,培养学生健康思维方式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等。在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再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等,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2.3 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制订合理的锻炼计划
体适能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锻炼计划,如针对体质较差,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可以教授其一些休闲舒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同样可以起到增强体质,修养身心的作用;针对好胜心强、竞技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应多组织一些比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运动氛围。总之,在制订锻炼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自己的意愿,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提升。
2.4 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体适能教育理念虽然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体适能教育理念所推崇的是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因此便推动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机械模仿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安排好课堂节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一堂课能够井然有序、张弛有度地进行下去。例如,在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体育教师都是将学生带到篮球场上,然后进行示范讲解,学生学习教师所教动作,认真听并记住教师所讲的技术要领。不可否认,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却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一堂篮球课,学生只是为了学习技术而学习,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而在体适能教学理念之下,教师则可将课堂分为3部分进行,即准备部分可以创编一些与所教技术相关的篮球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部分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中的分解动作、组合动作的形式,更直观地了解动作要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束部分都应有一个小的总结评价,可以是教师的总结点评,也可以是学生的自评,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所学进行总结,这样能够让每一堂课都有意义,让学生既喜欢篮球运动,又喜欢上体育课,改变许多高校存在的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却不喜欢上篮球课的现状。
3 结 语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引入体适能教育理念,对推动高校体育课堂改革活动的开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与锻炼计划,并且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