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惯习背后阶层区隔的原因分析
2018-07-14胡兰兰
胡兰兰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 现象描述
教育是作为研究社会公正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促进公平、实现阶层上升的最重要的途径,从古代的科举制到如今的高考都是如此。教育加强社会流动以改变社会结构,但更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固化。高考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实际上是照顾了社会中下层子女的升学问题。目前,部分地区实行高考改革,将高考的评判标准多样化,家庭资本较强的阶层显然会更有优势去培养其子女多方面的才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惯例是通过文化教育的投入来实现低阶层向高阶层的跃进,而我国当前社会所发生的城市家庭教育却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体育活动逐渐被更多的家庭所重视。社会中上阶层家庭纷纷为其子女报各种体育锻炼培训班,促使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实现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内各阶层家庭背景,即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价值观念、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居住地的不同,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形式、场所、消费就呈现出阶层分化的特点。例如,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对青少年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产生不同的影响,虽然体育项目没有高低之分,但对生活在一定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不同的体育项目常被用作区分地位、身份、品味的标志。研究表明:来自中下阶层家庭的运动员更多是从事力量对抗性的体育项目;来自中层及以上家庭的运动员更多的是从事球类和表现类的运动项目。显然,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青少年通过代际传承逐渐拉开差距,从而形成区隔。
中上阶层的家庭相对于工人阶层家庭来说,拥有较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因此具有较强的体育参与潜力和实力。本文尝试通过运用布迪厄的资本和再生产理论,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形成阶层分化的原因进行综合性解释。
2 原因分析
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放在社会背景、社会结构中讨论。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利益群体对资源的不同占有量和使用而产生的阶层分化,例如财富、地位、声望、教育、机会等。过去,“50后”和“60后”大多为平面竞争,那个时代一个家庭一般都是多个子女,基本没有家庭经济资本积累,而“80后”和“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父辈因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因此这个时代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父母所积累的资本加上这代人自身的努力和能力的竞争,其中关系更为错综复杂。那么家庭资源如何实现代际转移,从而影响子代的体育习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和再生产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很好的解释。20世纪60年代,布迪厄提出“资本”的概念,并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借用这一理论,教育社会学家将家庭资本分为: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
2.1 家庭经济资本
家庭经济资本是指家长以物质的形式投资在子女体育活动上的资源,包括体育消费、体育项目和场所的选择。吕树庭、董宏伟、李建英、王燕等学者在对影响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中都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具有直接影响,中上阶层比社会底层的家庭更愿意选择高级别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培训。
家庭经济收入对青少年体育习惯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家庭收入越高,从而父母对子女的体育投入和体育所占投入比例就越多。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了解到,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才会考虑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此参与活动以及如何参与体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社会底层家庭的父母更愿意通过教育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而没有更多的经济资本去投入子女的休闲体育等发展性的活动,在教养方式上更多采取的是“放养式”的教育。
2.2 家庭文化资本
家庭文化资本也是影响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体育经历、家庭体育氛围、家长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所持的态度、家长的体育价值观。它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形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体育锻炼形式、场所、体育消费。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的影响较之经济资本更为深刻,也更容易形成区隔。家庭无疑是文化资本产生最重要的场所,家长的体育行为会带动孩子积极参与体育并最终内化为自我发展。
王耀全、董宏伟等人研究认为,家庭文化层次、体育态度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认识层次具有显著影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从而影响其子女的体育价值观。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在对体育投入、对健康的投资以及开展家庭体育活动方面都要优于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因为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体育经历越丰富,其运动技能越好,整个家庭的体育锻炼氛围就越好,其对体育的认识就更加全面、深入和长远。体育除了基本的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具有教育、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健全人格等社会价值。王燕认为,在家庭体育教育理念上,中上阶层的家庭更愿意将体育视为促进子女的社会化和引导子女合作竞争行为方式的协作手段。
如果说经济资本带来的差异不足以使社会阶层形成固化,那么文化资本所形成的区隔则是一种隐蔽的、无形的,也最为固化的社会分层。
2.3 家庭社会资本
家庭社会资本是指家庭中建立的内部和外部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包括家庭体育氛围、家庭所在社区的体育场所与设施。董宏伟认为家庭的体育态度、体育锻炼氛围及网络结构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形成具有显著性意义。李彬彬在对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因素研究中表明,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基本上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直接影响着农村孩子的体育参与。
家庭社会资本是编织家庭内部和外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体育参与情况。父母对体育的认可度越高、亲子关系越和谐(家庭内社会资本),且家庭居住环境周边的体育场所、器械越多(家庭外社会资本),孩子的体育参与水平就越高。同时,子女获得体育信息和观看体育比赛机会,不单只是通过市场公开信息的流动和传递的,反而更多的是通过家长所处的社会关系网中获得的。不同阶层的家庭在社会关系网中获得的体育信息和得到的体育资源是不对等的,从而促进代际传承,实现品位等内在性情的区隔。
3 结 语
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体育资源也是如此,不可能满足所有体育人口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体育资源,低阶层的体育参与者渴望上升到更高阶层中去,中上阶层的体育参与者则希望上升到更高阶层或保持原有状态。因而,家庭资本不是固定的,而是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和转化,不同阶层家庭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并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相互转化从而影响社会分层。家庭资本的功能不仅在于维护自身家庭的利益,还在于排斥其他阶层,造成阶层之间的区隔。
通过体育习惯发现,不同阶层的家庭在资本占有量上具有较大差异,中上阶层比底层更有优势。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的流动性最强,它最容易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家庭教育体现的是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在家庭内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体育习惯的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文化资本的影响,更加的稳定和持久,其他阶层不容易实现跨越,因此也更容易形成真正的阶层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