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与职业对接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

2018-07-14陈翠翠

运动 2018年19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河南省舞蹈

梁 潇,陈翠翠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体育艺术类专业在国内蓬勃发展,得到了多数高校的认可 。河南省教育厅于2009年把体育舞蹈列入普通高考艺术统考的范畴,目前河南省已有13所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艺术类专业。学校性质不同,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侧重于培养创新能力和编导能力,有的侧重于教学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于表演能力的培养。就院校开设数量及类型来看,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得到快速发展。

高校是体育舞蹈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高校的培养情况影响着体育舞蹈人才的质量问题,在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体育舞蹈培养方案、学生情况及社会需求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高校体育舞蹈方向学生人才培养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提供可能,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体育舞蹈方向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 国家政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体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来体现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如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中小学校严禁挤占体育课,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明确体育产业的地位,初步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等。我国体育舞蹈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竞技表演业、场馆服务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业等系列行业的发展,而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或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态势。

1.2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方向学生学历的要求

目前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可谓是高标准、严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显示,97%的用人单位要求体育舞蹈毕业生为专科以上学历,其中本科生占总人数的65%。随着社会对体育舞蹈学生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历是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体现,高学历能使体育舞蹈从业人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他们的理论基础更扎实、视野更开阔,具备适应教学、训练与科研的知识及实践能力。

1.3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方向学生能力的要求

用人单位表示,体育舞蹈方向的学生在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良好,专业基础扎实,但其他方面的能力略显薄弱。体育舞蹈的专业能力是从事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且不同类型的工作对体育舞蹈学生的能力要求侧重点不同,学校侧重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俱乐部和培训机构侧重社交及编排能力,企事业单位或表演团体则侧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调查显示,河南省高校为同一年级统一授课制,不能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能力的要求。

2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培养方案分析

2.1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培养目标分析

2.1.1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培养目标的共性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共同点,第一,培养目标对学生专业能力、就业方向、就业单位以及能力培养做出阐释等。其次,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河南省8所高校有6所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能够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思想。

2.1.2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培养目标的个性各高校由于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不同,其针对性也不同。不同

类型的院校培养目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体现了高校的办学风格与专业特色。例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要求具有合唱指导、音乐编配方面的特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对技术水平有了明确规定,要求具备一专多能、两证多照,同时还能够在影视文化公司工作等。这些要求及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提高本校体育舞蹈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更好地就业提供了保障。

2.1.3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性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学生就业方向多以培养教师、表演教练或表演、竞赛选手为主,多数学生毕业后只能选择当竞赛选手、体育教师、舞蹈教师或教练等。但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学生就业意向呈多样化特点,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培养目标与学生从事体育舞蹈相关类工作相符,但培养目标涵盖的内容不够完善,与学校培养目标希望的就业单位和就业方向存在出入。

2.2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分析

2.2.1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通识教育分析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分为政治思想道德类、人文社科类、工具类和教育教学类。高校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类和工具类知识的培养,而相对忽视了对人文社科类、教育教学类的培养;基本按照教育部对“两课”的要求执行开设政治思想道德类课程及军事理论、形式政策、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但个别学校忽视了对军事理论及大学语文的培养,不符合教育部对大学基础教育的规定。

2.2.2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1)专业培养相对不突出。河南省体育舞蹈方向课程科目繁多,包括体育类、舞蹈表演类、音乐类、专业类。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大致涉及体育和艺术两大方面,但不同院校侧重点不同,有的体育类课程占主导地位,有的以艺术类课程为主,但总体上体育类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高校体育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数量无明显差异,艺术专业培养相对不突出。(2)个别院校课程设置体现了体育课程及舞蹈技术的相通性。体育类课程大多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等,不能体现体育舞蹈的独特性。但个别高校课程设置体现了体育课程及舞蹈技术的相通性,如舞蹈解剖学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讲解、授课;舞蹈心理学、舞蹈训练学、舞蹈教学论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舞蹈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是实现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2.2.3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选修课课程分析(1)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对培养方案的分析,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选修课学分除了河南大学以外,其他院校均未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通知的选修课占880学时、50学分的要求,且大多数学生认为选修课的课时数较少,不能满足需求。这就需要各高校结合学生需求、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情况设立符合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的选修课,增加选修课课程的学分。(2)选修课课程集中于体育类课程。从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来看,选修课课程设置的门类较多,但总体来说体育类科目数量要多于艺术类科目数量。这主要是选修课中虽然有不同类型的舞蹈类课程,但每届体育舞蹈方向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在选修人数不足以开课人数时,就会取消本次选修课程,这也影响了体育舞蹈学生对舞蹈类知识的掌握。不少院校从学生就业角度考虑,开设了很多课程种类,强调学生要一专多能,但会出现样样都会、样样不精的现象,从而模糊了体育舞蹈的专业特点。

2.3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实践性环节分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3部分。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都符合《课程方案》的要求,但社会实践除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满足《课程方案》的要求外,其他院校主要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教育,如有的侧重于素质教育培养,有的明确对教师技能和资格证的要求,有的根据学生自主选择(应用型、师资型、学术型方向)来设计实践内容等。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学生与社会相接轨的有效途径,但河南省8所高校的实践活动主要侧重于素质拓展和科研能力,除南阳师范学院要进行毕业汇报以外,其他7所院校均未体现出体育舞蹈方向的特色。

2.4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区别

2.4.1专业必修课与社会需求要求的区别河南省高校专业必修课体育类课程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舞蹈技术类的课程较少,高校开设的舞蹈理论课的数目要高于舞蹈技术课的课程,专业艺术特色培养不突出;由于体育舞蹈10个舞种各具特色,学习的东西较多,所需要的课时数也就越长,高校对体育舞蹈课程周课时的设置(4~8学时)与学生期望的课时数(6~10周学时)存在些许差异。高校专业课程中艺术特色不明显,高校重竞技、轻理论、轻能力的特点,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学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4.2 选修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区别体育舞蹈类课程与相关舞蹈类课程(爵士舞、民族舞、艺术体操等)相辅相成。选修课课程理论课及体育类课程较多,不能满足学生对舞蹈类专业技术课的需要,专业能力是择业的基础,建议河南省高校增设舞蹈类课程,满足社会对体育舞蹈人才的需要,从各方面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3 结 语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对体育舞蹈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专业化教育和多样化教育要齐头并进,适应不同类别的就业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需求。同时,还要重视培养体育舞蹈方向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利用“互联网+体育”模式给同学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平台,学校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比赛、舞台及社会实践机会;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与“校内外一体化”的实施与应用。最后,为了使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议高等院校每五年要开展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定期分析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计划。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河南省舞蹈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舞蹈课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