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
2018-07-13林淑媛
林淑媛
众所周知,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模块,即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而语言的建构与应用的核心是语感。不少语文教师受“核心素养”思潮影响,教学行为陷入了误区:往往是学生才把课文读了三五分钟就开始师生对话,结果课堂成了个别学生的专场,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则被老师牵着鼻子一路疲奔。试问,学生没有将课文读通顺、初步感知,情感没有得到熏陶,心灵没有得到滋养,那么对于文章用词的精当、布局的巧妙又怎么可能深入领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呢?
一、强化初读夯根基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笔者认为要将文章熟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自我练习。第一遍,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第二遍,要求学生响亮地正确地读。第三遍,要求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并注意句段间的停顿。
第二步,同伴互助。要求學生同桌合作,将整篇文章分段朗读、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三步,集体分享。篇幅短的文章,采取个别学生接续读、师生合作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进行。篇幅长的文章可采取重点段落全班齐读、精彩段落教师范读后男女生比读等形式开展。
二、方法点拨巧引路
叶圣陶老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基础上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会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发现。因此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是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我们要经常跟学生强调,不能“照字念经”,而要把心思投入到文章中去,边读边思考文章意思、体会文章情感。如《两小儿辩日》一课的第四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采取“学生先尝试读并划节奏——听教师范读——个别学生汇报读、点评——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的形式来进行。当学生读得有板有眼时,文章意思也就读懂七八分了。
其次,关注提示语,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处境和情感。如《将相和》一课:他(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朗读,学生们看到“撞碎”一词,想当然地“声色俱厉高喊着”读。如果我们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句前的提示语“理直气壮”的含义,并联系前面第六段蔺相如出发前所说的内容,就会明白蔺相如早就考虑到来到秦国、面对秦王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局面,并想好了应对之策,那么此时的他应该是“成竹在胸”的,根本无需通过高声喊叫来壮胆。再练习时,不少学生能平心静气而又义正辞严地朗读,效果好了很多。
再者,关注标点,体会它们表情达意的功能。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十段的内容,如果学生只能喊着读,情感的表现是差强人意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贯穿本段的标点“!”,并结合前文小女孩的遭遇,从而体会到此时此刻小女孩看到奶奶的幻象时的激动、迫切、渴求,她应该是带着哭腔在乞求!如此再读,会有明显的进步。
三、感情朗读促升华
“书忌耳传”“文贵自得”, 我们可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文意兼得”。
表演读。学生是乐于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只要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如《狐假虎威》一课,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分角色朗读,然后戴上头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读。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兴味盎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动作、表情、语气要如何才恰当。在这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物的个性、文章蕴含的意义自然而然有了更深的领悟。
配乐读。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基调,选择适当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如《怒吼吧,黄河》第二段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组曲之一《保卫黄河》,边想象黄河景象。接着再让学生伴随音乐练读、齐读,黄河气势之磅礴、船工号子之震撼,让学生心潮澎湃。
分角色朗读。如《坐井观天》一文,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我们可引导学生给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加入提示语。如第三次对话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感悟青蛙和小鸟的“笑”的含义:联系前文,并抓住“一……就”,体会青蛙的“傲慢、自以为是”;抓住“是、看一看吧”,体会小鸟的“耐心、实事求是”。加入了这些提示语再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有立竿见影之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思的凭借,读是写的基础,读是情的前提。只有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增强核心意识,关注朗读,扎扎实实训练,才能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