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018-07-13潘二妹
潘二妹
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性格起点,特别是儿童期的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和心理问题基本与父母的教养模式有关。对于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出现品行问题和生涯规划不清的指向问题,我们往往会把焦点集中在孩子身上,但是深入了解其问题的产生与父母所存在的直接关系。
一、学生个案及家庭教养模式分析
案例一:六年级学生,成绩属中下,找到我的时候情绪比较低落,多次落泪,反映自己在家中父母比较严格对待自己,妈妈管理成绩十分严格,限制出去玩的次数和时间,怀疑该生有早恋现象,在家中翻看来访者的日记。
案例二:七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在学校有广泛的人缘,父母比较宠爱,上了初中之后成绩一直跟不上,加上家里是本地人,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开始不愿意来学校,上课不听,自暴自弃,不愿意回家,仅因为妈妈不让他玩电脑。
案例三: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父母由于多忙于生意,基本由奶奶带大,奶奶的管教方式比较传统,还与其他几个表兄弟姐妹一起居住,上课常常影响他人,情绪比较难以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对父母教養模式与孩子性格发展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不同的教养模式,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是专制型父母,如上面的案例一中的父母,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制定许多的规则,孩子就是自身的附属物,孩子没有权力说“不”。同时,对于孩子的鼓励十分少,基本不鼓励,一旦孩子表现优秀,寻求表扬时,得到的是无情的拒绝。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内向、焦虑、依赖性强等性格,到青春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强对抗的行为。
二是溺爱型父母,对孩子毫无规则可言,完全无条件满足孩子任何要求,如案例二中来访者,只要不愿意来上学,父母就答应,电脑的使用时间也是,完全随孩子性子使用,一旦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无理取闹到底,父母在家中没有权威。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自我为中心、任性、冲动、自控能力差的情况出现。
三是忽视型父母,这种父母在我们学校特别多,普遍存在于大城市中,案例三就属于此类型父母,常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消极,易怒有很强的攻击性,会通过以此来寻求关注,同时十分缺乏安全感。
四是民主型父母,这种父母是被认为教养模式最适合的一种,这种类型的父母善于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反馈,与专制型父母不同,民主型父母给予了孩子尊重,并且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及时表扬;与溺爱型父母不同,他们会为孩子制定规则,但是一定会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并且孩子也可以参与制定规则;与忽视型父母不同,虽然两者都给予充分空间给孩子发展,但是也是有一定边界的,孩子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发展,但不能触碰底线。
二、学校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改善亲子关系,需要从两方面去努力:青少年方面和家长方面。
1. 青少年方面。首先要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清逆反心理。其次要在课堂上渗透家庭主题。如用一张小纸条,写出与父母之间的烦心事,同学们之间可以不署名交换自己的纸条,让同学们先进行处理,教师了解之后,重点讲讲大部分同学会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
2. 家长方面。学校应以知识性的引导为主,同时,邀请学校的心理老师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孩子共同参与一个活动,就“我最近的烦恼与快乐”互问互答,通过互相表达与倾听的环节增进青春期亲子间的了解;“亲子互背”等在活动中去化解当前阶段的一些不愉快,去感受相互依托的亲情。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专有物,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的只是有一片土地让他们扎根,其余的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自由生长,开花或是结果,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与爱,与孩子一起想朋友一样相处。这就需要我们学校通过大量的专业讲座以及家长学校来为我们每一位家长进行普及,同时要抓好家庭心理辅导,重点宣传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个性和未来的影响,既要覆盖全面也要针对到点,及时进行家访,才能体现出我们学校对此的重视。
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此转型特殊时期,我们应把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征,处理好亲子关系,增强家庭幸福感。
责任编辑 韦英哲